分享至: |
今年以来国务院批复了9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出台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随着近日国务院通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至此,国务院今年以来共批复了9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个数量是过去3、4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中央连续出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主要体现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结果。”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铁刚表示,“过去国家将区域经济划为东、中、西三大条,十七大又提出了主题功能区的理念,这次又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分,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按内在的经济联系画出了一个个内在联系,这对于进一步协调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这些相应的经济区出台政策,进而使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都得到发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已经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已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再加上刚刚获批的黄三角,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
“获批的区域规划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还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这完全符合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的决策。”张铁刚指出。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政府近期密集出台的区域经济振兴规划显然具有普惠制的意味,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应该与当地的地缘优势、人文环境充分结合,找到适合当地特点的发展道路。”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
据了解,滨州作为黄三角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明年将高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大旗,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将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
“无论是后30年还是后60年,中国社会经济要取得更大的成绩,区域协调发展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具体的重大突破,必须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总结过去的失误教训。”张铁刚指出。
此外,区域经济发展还要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今年以来国家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的重点项目的建设,以加强长远的经济基础并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布局,这些经济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很好地实现了保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区域经济政策方面,已经出台的促进区域发展的鼓励政策更带有保增长背景下的鼓励性质和长远性质。”李迅雷认为,“随着出口导向型模式的效果弱化,政府以重点产业规划为引导,推动产业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将使得我们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李迅雷还认为,明年国家信贷政策将还将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加大对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基础建设以及二线城市的支持。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