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
自3月CPI出现小幅反弹后,4月份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上涨3.4%,较3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
“短期物价涨幅总体将保持回落态势,但仍要关注物价短期波动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5月10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物价指数对经济的反映有一定滞后期,因此,从中长期看,稳定物价的关键,是要改当前对价格数据的关注为对供给层面指标变化的更多关注,要更好地利用供给类的指标,把对市场供给的监测、预警前移,在供给量发生变化时,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熨平价格波动周期。
中国经济时报:4月份物价小幅回落,你认为影响物价回落的因素有哪些?有分析认为,虽然当前物价重回下行通道,但短期物价的波动可能仍然较大,你对此如何看?
邓郁松:4月份物价增幅回落符合预期判断。物价回落有以下几个因素:从结构化角度看,首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在回落。食品价格对整个CPI的影响非常大,而在食品价格指数构成中,猪肉和蔬菜占比最大。在这方面,从去年10月份之后,生猪的供应量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猪肉价格环比持续往下走,这对4月份的物价回落贡献不小。其次,根据历年蔬菜价格走势来看,从2月份到7月份,蔬菜价格将因供应旺季的到来而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从整个生猪供应相对稳定以及蔬菜供应因旺季到来而增加来看,上半年,食品价格仍然是环比回落的态势。
其次,住房价格也就是房租等价格在往上走,而水、电、燃气价格总体上处于控制中,再加上受5月国际油价下跌影响,其价格也呈下行态势。所以,从结构化角度来看,物价短期内基本呈回落态势。
从总量层面来看,首先,M2、M1增速总体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过去10个多月一直是回落趋势。前期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效应对物价的影响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传导滞后期,对CPI上涨的抑制作用随后将进一步显现。
其次,需求拉动物价上涨因素在减弱。从去年开始,我们的经济增速呈逐级回落态势,今年一季度的回落幅度则更大,这意味着需求拉动物价上涨因素在减弱。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可能会对物价产生一定影响,那就是成本推动,即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随着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会有长期的上涨趋势。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不是集中反应在某一个阶段。
总体来看,货币供应以及需求拉动两个方面的变化,有利于抑制物价上涨;成本推动对物价的推动因素,相对以前会略强一些。总体判断,短期内,物价下行的态势比较明显。
中国经济时报:物价重回下行通道,但老百姓感觉菜价涨了,油价跌幅不大,物价指数跟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之间,为何总有落差?
邓郁松:菜价上涨是一个短期波动的表现,供给波动是农产品价格波动最重要的因素。需求相对稳定;供给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就会造成价格很大的波动,这是农产品的特性。再加上蔬菜的种植周期特别短,一旦出现种植面积减少,或者遇到灾害,供给变少,而需求总量没有变化,价格一定会大幅上涨,这也是老百姓感受比较深的原因。反之,如果供给量加大,价格短期内又会下跌特别快。
中国经济时报:在物价指标体系中,农产品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且这部分与老百姓的生活关联度也大,如何才能保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邓郁松:稳定农产品价格,使其呈现一个稳中略升的态势,我认为要把重点放在调控供给上,而不是调控需求。如蔬菜的种植面积、肉禽类供给要相对的稳定,或者是随着人口总量变化要有适当的增长率。
邓郁松: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出台一些政策,但是政策也不宜过于频繁。第一,政府的政策一定会对市场产生影响。第二,其影响是一种滞后的影响。如果过于频繁地进行调控,市场会一直处于波动之中。事实上,只要市场供求处在一个相对正常的波动范围,则不需要调控,不动是最好的办法。而一旦发现在异常范围波动,就需要提前干预。
物价指数并不是一个领先指标,而是一个比较滞后的指标。从中长期来看,要想稳定物价,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预先对供给领域的政策做更具有前瞻性的安排,把对物价的调控重点前移,这才是重点。也就是说,要更好地利用一些供给类的指标,一是强化统计监测,二是建立适当的监测预警体系。
以猪肉为例,当生猪存栏量增加,基本可以判断6个月之后的市场价格走势是回落态势;而当蔬菜种植面积发生变化时,也可以判断两三个月之后蔬菜价格的涨跌。因此,调控物价不能在价格发生变化之后再采取政策,因为当价格发生变化之后再采取政策,那一定是反向的政策。当生猪价格开始上涨,政策再去鼓励生产,一定会造成6个月后供应量大增,而猪肉价格也会大幅回落。此时,如果减少供给,又会造成新一轮紧缺,导致下一轮价格上涨,陷入恶性循环。
政策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因为物价上涨或是因为物价下降而马上采取一些相应政策,要考虑政策推进之后,政策效应什么时候才会真正显现。因此,不管是蔬菜、粮食还是肉禽,一定要从对价格的关注转为更关注供给层面的指标变化,要探求供给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关系,提早调控供给政策,在供给领域发生变化时马上采取政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理顺价格关系。此外,从总量指标来看,还应保持货币政策的基本稳定。
邓郁松:首先,要加强对影响物价指数的主要农产品进行价格监测。其次,要做到政府信息的充分性,并及时发布信息。另外,政府还要提前做一些调控工作,对冲掉市场上的异常波动,而不是加重波动。如一旦生猪存栏量下降,就要鼓励生猪生产,防止供给大幅度下降;而当猪肉价格比较高时,不能提供补贴,减少供给。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