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信号显现 增持中石油提振市场信心
2011-05-27
分享至:

每当股市陷入低潮的时候,投资者总盼望着“反转信号”出现。昨天,期待已久的“信号枪”终于打响。

A股市场第一大权重股中国石油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中石油集团25日通过上交所系统增持公司股份3108万股,并拟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比例不超2%。

控股股东增持中石油之举,不禁令人联想起两年多前的一幕。2008年9月18日盘后,中央汇金公司宣布,拟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中、工、建三大行股票。受此利好刺激,沪深两市绝大部分个股次日开盘即牢牢封于涨停;足足阴跌了近一年时间的上证指数,更是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短短两个交易日内狂飙18%。

“汇金增持三大行的举动极大地提振了投资者信心,帮助市场从悲观氛围中恢复,对市场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虽然早已时过境迁,但上海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对汇金当年的增持行为,依然印象深刻。“记得汇金第一次增持建行仅200万股,看上去数量寥寥,但实际起到的效果却好比冲锋号,吹响了多头大反攻的号角。”

事实上,汇金增持三大行后不久,上证指数1664.91点的中期底部即被探明。自2008年10月底开始,A股市场启动了新一轮的大行情。2009年8月,上证指数最高上摸至3478点,与最低点相比实现了翻倍。

“毫无疑问,中石油是沪深两市第一大权重股,其获控股股东增持的意义和汇金增持三大行是一样的,都是市场即将见底的信号,提示大家在这个位置投资是非常安全的。”阳光私募代表人物上海紫石投资执行董事张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点位下,A股市场的估值非常合理,大盘接连下挫只因市场缺乏信心。“只要有了信心,市场预计就会形成一波有力的反弹。不过,股市若想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反转,还须等待未来紧缩货币政策的松绑。”

A股市场呈现出的积极信号不止一个。除中石油外,A股市场近期同时出现多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的现象。“如果不是为了资产注入、重组、增发融资等目的故作姿态,而仅仅是单纯从重置成本考虑,那么在产业资本的角度,表明其认为部分上市公司股价已经跌到值得介入的位置。”上海一合资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表示,产业资本对于经济、行业、企业运行状况应该掌握一手信息,因此对股价的判断力可能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产业资本进场的逻辑是重置成本与二级市场购入成本相近,但市场并不一定就按照产业资本的规律运作。如果市场情绪转负,仍然可以压迫估值继续下行。
经济与通胀走向决定A股后市路径

周四沪深股指高开低走,上证综指与深成指均创下近四个月来的收盘新低。展望下一阶段,在经济与政策的博弈下,A股市场有望以三条路径来演绎,虽然我们倾向于箱体震荡的格局有望维持,但出于对市场结构性风险以及政策超调风险的担忧,未来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市场运行的三条路径

展望下一阶段,从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来看,我们认为有望出现“经济平稳运行、通胀维持高位”、“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小幅回落”以及“经济快速回落、通胀压力明显减轻”这三种组合。我们认为A股市场对应每一种组合,都将呈现出不同的演绎方式。

情形一:经济平稳运行、通胀维持高位。这种组合的出现与否,关键的变数是下一阶段国内保障房建设规模是不是符合预期。如果国内投资维持高位稳定,我们预计短期内国内通胀压力难以出现明显缓解,政策虽然难以出现明显的放松,但工业企业盈利有望继续处于高位。而随着政策紧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边际递减,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长将助推A股震荡上行,配置上应该侧重于周期股。

情形二: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小幅回落。这种组合的主要逻辑来自于二季度以来国内库存的调整压力。随着国内去库存化进入新阶段,需求回落有望导致价格水平也随之出现回落。不过,由于经济回落的幅度相对有限,价格调整的空间也比较小,经济或呈现出类滞胀的情景。宏观调控政策虽然将进入观察期,但也难以出现明显松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将维持箱体震荡,趋势性机会不明显,周期与非周期的区别将有所淡化。配置上周期股侧重于景气底部,而消费股则重点在于业绩的稳定。

情形三:经济快速回落、通胀压力明显减轻。宏观经济出现剧烈调整,主要逻辑来自于国内政策超调与欧债危机反复。如果国内经济调整力度过强,需求回落的速度过快,国内通胀压力将会明显减轻,紧缩政策有望将因此而放松。但是,在经济急速回落阶段,下游需求减少将导致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并直接带来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回落,对企业盈利增长不利,如2010年二季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倾向于认为A股市场率先以下跌来反映经济的下行,然后以上涨来反映政策的放松,配置顺序上先消费,后周期。

市场存在两点担忧

就目前情形来看,我们还是比较倾向于第二种情形。在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下,国内需求将会出现明显回落。从下游来看,地产、汽车以及家电等终端需求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下游的低迷已开始传导至中游,比如工程机械、钢铁等行业的销量也开始放缓。中下游需求的回落也对应了上游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调整,我们认为随着原材料去库存的进一步展开,工业品出厂价格将开始高位回落。

不过,我们认为经济将以缓慢的方式来进行调整。一方面,从2010年的经验来看,国内紧缩遇上国外危机,政策应避免超调的发生;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中原先存在的问题,如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以及土地财政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难以承受经济的剧烈调整。因此,在国内经济出现滑坡之后,意味着信贷与货币调控进入观察期,也意味着进一步的财政刺激政策有望出台。

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认为A股市场维持箱体震荡格局的概率偏大。不过,我们对后市的演变也存在担忧:一是市场结构性风险。截至2011年5月26日,剔除沪深300成分的A股市盈率仍高于40倍,而市场供求关系的逆转有望带来估值风险的释放。二是国内政策超调风险。市场对政策紧缩的力度正在形成一致预期,而超预期的政策出台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跌跌不休 何时到头?

周四大盘依然没有止住下滑的步伐,在几度震荡之后,最终在尾市还是选择了跳水。两市股指双双创出了本轮调整以来的新低,且连续四天收在年线下方,弱势格局不改。那么在一再击穿关键点位之后,大盘究竟何时才能止住跌势呢?本期《投资有理》栏目特邀财富天下频道首席评论员吴佳以及知名行为金融学者陈浩一起分析后市。

陈浩(行为金融学者):周三股指期货尾盘的上涨,让不少投资者觉得市场有止跌企稳的迹象,但事实上伴随着尾盘的上涨,空头的持仓量迅速降低,说明有一个大空头获利了结,因此不能认为是做多主力把行情拉起来的,其实是空头阵营在减小。但是周四这个趋势没有延续,还是做空的多,所以股指期货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而从股票市场来说,个人觉得2661点值得注意。因为在2661点附近有一个小规模的密集成交区,是去年11月份建仓的区域,如果继续下跌的话会把去年11月份建仓主力的成本打穿。所以,这个地方的价格应该会有人认同,在这几天可能尝试一些建仓行为。这个地方如果守住了,大盘就跌到这儿了,关键看这些资金是否愿意依据去年11月份的成本补仓,这是这几天大家可以关注的问题。但如果出现了放量急跌,应该就是最后一跌,但是这个概率并不是很大。目前市场主力的成本最低位置,大概是2500多点,包括基金的成本大致也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我觉得应该有比较强的支撑。

至于调整的时间,我估计不会太久,最长也就两个月。这两个月可能还会经历见底、反弹、再见底、再反弹的震荡过程,因为我们现在没看到大规模不同板块有持续性的联动热点出现。

吴佳(财富天下频道首席评论员):近期的市场大势不好,但盘面还是比较活跃。不过投资者一定要警惕,特别是炒得很高的概念股,比如国际版等等,其实蕴含着较大的风险。至于不少投资者关注的银行股,周四走势并不突出。从整个银行股走势来说,并没有看到很多的主动性进攻机会。

现在不少投资者关注短线会不会反弹,我认为都跌到这个位置了,再向下跌一跌肯定有反弹,但是在目前这种宏观经济以及政策的情况下,这种可能的反弹应该只是属于一个小行情。从中期来看的话,应该说货币政策还是对整个社会资金有比较大的制约。从长期来看的话,整个证券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肯定会带来结构性的嬗变,肯定会带来一个痛苦的脱胎换骨的过程。

如果大盘见底,那么超跌股的机会比较好。大盘每一次见底,超跌股一般都有一个大的行情。
机构视点

市场重心还将下移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周四股市高开低走,反弹失败。后市重心还将下移,谨慎观望为宜。本周沪指跌幅逾百点后,尽管技术上有超跌反弹要求,但反弹的努力屡告失败。从盘面看,市场氛围谨慎,交投清淡,热点散乱,赚钱效应较弱,中小板和创业板跌势不止。反弹乏力的根本仍是流动性紧缩制约和经济预期下调风险的反应,到目前为止这个过程还未结束。

积极布局中小盘成长股

齐鲁证券研究所:由于电荒和由此带来的调控,经济近期面临的下滑风险增大。而重工业短期因供给不足可能带来的提价动力在经济下滑和通胀压力面前显得非常脆弱,预期其股价仍将对A股市场形成牵制。下一次波段的来临需要等待通胀的回落。

小市值股布局机会始现。我们判断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将因“电荒”迎来政策支持力度的重新上升,且该板块从去年11月份以来的持续下跌也使其投资价值开始出现,建议投资者在市场下调盈利预期的过程中,积极布局其中的成长股。

阶段性反弹随时降临

长城证券研究所:各方面迹象都显示市场悲观情绪浓重,短期股指仍有继续下探的动力。但是从以下两点分析来看,短期底部正在临近,阶段性反弹随时可能到来。

第一,上证综指距离年初低点2661点只剩下70多点的空间,距离去年3季度的平台底部(2600点)只剩下130多点的空间,短期技术支撑效应会逐渐加强。第二,基本面的利空冲击在近期下跌中基本消化,而对于通胀和经济的负面预期实际上在4月底以来一直存在,其中增量信息的冲击较为有限。

当然从中期来看,6月底前高通胀加经济下行的基本面环境仍不会改变,市场仍然摆脱不了弱势格局,下一次的基本面冲击将出现在6月中上旬(5月数据发布前夕)。不过从调整幅度上看,2600点到2661点一线已经具备较强的支撑意义,短期的下跌空间较为有限。

资金面预期逐渐向好

德邦证券研究所:最近资金价格在不断上升。对于资金价格近期的上升,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近两周银行连续进行存款准备金缴款和税款清缴,以及月末因素的影响所致。市场担忧资金价格如果进一步上涨,资金面将进一步趋紧,大盘会进一步下跌。

但是我们认为资金价格上涨固然是现实,但预期更为重要。鉴于后两周有近3500亿元的到期资金,资金价格目前升得越高,未来下降的空间也就越大。而周四央行也仅仅只发行10亿元3个月央票,本周应该净投放。这也说明了央行目前不想过度收紧流动性,停发3年期央票更像是一种政策放缓的信号。资金面预期向好将使得大盘重拾上涨动力。
反抽失败大盘再次破位 六月将是战略决战期

又是一场败局!本来,周三的小幅杀跌给第二天的上涨做好了铺垫,只可惜这个铺垫最终没能扛住市场的杀跌。大盘先是给空头一棒,后是给多头一拳,走势甚为诡异。那么,这诡异走势背后究竟是何动机呢?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只是中期趋势线附近的一次短暂套利,市场调整的终极目的或许还在于应对美联储定量宽松政策的退出。

不知不觉中再次破位

本周三盘中,中石油突然发力,但上证综指并未暂停下跌的步伐,只是中石油的启动延缓了市场下跌的速度。在现货市场收盘之后,期指市场突然发动,收出一根长长的下影线,这在给周四的市场带来了希望的同时,也给空头埋下了一颗炸弹。而本周三晚间,外围市场普遍较好,A股市场也就面临一个短期偏暖的外围环境,一时间周四的反弹似乎已八九不离十了。

本周四早盘,市场果如所料。早上高开高走,猪肉概念股、国际板概念股、稀土概念股纷纷发力,大盘蓝筹股中信证券、工商银行、中石油等也帮衬着稳定阵脚。不少投资者认为,在2750点这个由去年9月低点与今年1月低点连线形成的中期趋势线上,市场应该会出现一次明显的反弹。因此,昨日市场在盘中调整时,也不时遭遇各路资金的抵抗。

只是这些抵抗都是徒劳。午后,有较大利好的稀土概念股开始回吐涨幅,其股价开始走低,包钢稀土收出长长的上影线。上午受捧的中信证券和工商银行也承受压力,同样在低位收盘。早上还涨了20余点的上证指数,收盘只得以下跌报收。技术上,上证指数收于2736.53点,已经跌破了2750附近的趋势线。而昨日尾盘大肆反抽的期指,昨日尾盘也未有表现。

一次诡异且失败的反抽

其实,回过头去看本周四上午的反抽,极为诡异。如果说,本周三中石油的异动和期指尾盘的反弹是一种操纵行为,那么其操纵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一方面,影响多空的因素并未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当时的国际市场并未传出利好。

关于中石油的异动,有人说是国际油价的连续反弹所致。但从其业绩构成来看,油价在目前这个变动范围对其业绩影响并不大。而且,以往与其联动的中石化此次并未跟随。从技术上看,中石油反弹之前的五日线乖离率相当高,这或可以看成是一次技术反弹。而从战略上看,只能说是一种主力的护盘行为。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本周三盘中中石油异动的同时,期指并未有太紧凑的跟随。反而跟随大盘杀跌,只到尾盘才发起出人意料的反抽,这也给周四的市场留下了相当的想象力。

不过,最终周四的盘面也只停留在想象中,上证指数的反抽也宣告失败。因为影响多空的因素早已被市场洞悉,如3500亿资金到期的利多因素等,这似乎只够支撑市场半天。而之前市场担心的所谓“戴维斯双杀”等主要因素并未得到解决,这显然也不能马上得到解决。由此来看,本周四在昙花一现的反弹背后,多少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种人为操纵的气息,内在逻辑或为:在持续深跌之后,利用反弹心理,以多头身份助推市场,再在高位平仓,最终以空头身份回归到下跌趋势中,并进行多空套利。

六月将是战略决战期

基于周四反抽的失败,大盘再次破位,再加上经济体普遍处于去库存的关键时期,市场对于上市公司业绩、估值水平颇为担心,五月份的行情也许难有指望,但六月份的行情却相当关键。因为,很多的预期能否实现,都将在六月份见分晓。

首先就是美国退出货币宽松政策后的影响。美联储规模达6000亿美元的债券购买计划,几乎可以肯定将在6月结束。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资金流出发展中国家,并抑制新兴市场资产和货币的升势。有一种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央行提升存款准备金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期的美国定量宽松计划。美元上涨必然会令全球流动性减弱,届时中国将有充分的资金准备,其资产也不至于下跌太多。

其次就是通货膨胀。根源于美元贬值的通胀可能会停止,美元升值将抑制大宗商品的上升势头,让全球通胀拐头向下,这是目前市场的普遍预期。如果这一预期得以实现,国内的宏观调控压力也将放缓,市场也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不然,调控依然会延续至通胀拐点出现,市场也难有大行情。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成本推动加需求拉动相互交织,形势较为复杂。

第三就是去库存。去年五月份处于去库存时期,市场因此大跌。今年五月份再度遭遇去库存,市场再度低迷。不少机构认为,去库存的周期大概会持续一个月左右。因此,六月份,去库存能否完成也将见分晓,而这将左右市场的走势。

 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