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6月金融数据 测量宏观经济体温
2010-07-12
分享至:

信贷增长逐月回落态势明显  外储小幅回升 热钱试探性流入

中国人民银行7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新增信贷6034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大幅下降到18.5%。 

上半年我国货币增长继续延续今年以来的增势放缓格局,货币信贷增长逐月回落态势明显。多位专家表示,当前信贷节奏合理,M2增速的回落降低了流动性过剩的担忧,说明通胀预期得到有效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和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都表示,这一规模符合市场预期。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从去年同期的28.46%下降到18.5%。郭田勇分析说,虽然回落幅度毕较大,但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降低了市场对于流动性过剩的担忧。 

连平也认同郭田勇的观点,他同时认为,但是也要注意到另外一个方面,持续几个月出现了负利率,这种状态一方面对储户是不利的,同时对未来物价上涨还会带来新的压力,所以负利率状态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善,所以不排除有小幅度加息的可能性。 

“央行发布的数据符合预期,信贷量处于正常范围。”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但他同时提醒,M2增速快速下滑,透露经济有下滑的苗头。下半年,为了遏制经济下滑的苗头,信贷节奏应该适当调整,建议第三季度多放贷款。 

去年我国信贷投放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波动曲线相对陡峭。目前来看,上半年新增贷款4.63万亿元,占全年7.5万亿新增贷款的60%以上,符合监管层要求的投放节奏。 

央行对上半年的货币信贷增势评价认为,总体看,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回落,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巩固了国民经济向好势头。 

进出口  双创新高

中国人民银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 

数据显示,2010年二季度国家外汇储备仅增加近72亿美元,同比少增加约1707亿美元,与一季度126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幅相比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单月看,4月份增长434.28亿美元,5月份减少510.06亿美元,6月份又回升了147.69亿美元。数据显示,我国黄金储备持有量依旧为3389万盎司。 

专家认为,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幅减少,主要与外汇储备中以欧元为主的非美元资产价值随汇率波动发生变化以及5月份以来外汇净流入压力缓解有关。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字,4月份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34.28亿美元,5月份减少510.06亿美元,6月份又小幅回升了147.69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说,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今年5月和6月欧元走低、美元走高,给以美元记账的外汇储备带来账面上的汇兑损失,这在5月份表现得尤为明显。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央行于6月19日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此后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双向波动中小幅升值,跨境资本流入规模有所恢复,对6月外汇储备增幅回升产生一定影响。 

庄健指出,短期内外汇储备增速放缓尚不能判断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态势发生明显变化。总的来说,中国希望避免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并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出口1374亿美元,进出口2547.7亿美元,两项数据均创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记录,创出历史新高。其中,出口增长同比增长43.9%,环比增长4.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出口增长超出此前预期,但“基本上已经见顶,下半年增速将持续回落。” 

诸建芳称,考虑到欧洲各国削减开支、减少赤字的影响在下半年会有所显现,同时由于跟随美元升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还会继续小幅升值,国内出于结构调整的需要还可能进一步降低或者取消“两高一资”行业的出口退税等,出口增速将逐步回落,但可能超过此前预期的全年增长22%的水平。 

他表示,上半年进出口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内需和外需的恢复性增长,预计下半年增速将回落。经济增速也将放缓,但不会出现二次探底,全年仍将保持在9%左右。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虽然数据显示我国出口仍然强劲,顺差也较大,但应该注意汇率调整导致8月份出口下滑的可能性,因此汇率政策调整应该具有前瞻性。”(证券日报)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