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
随着CPI的持续回升,市场关于通货膨胀的呼声越来越明显,甚至有观点提出“中国的通胀很快就会失控。”
事实真是如此?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娄刚16日就表示,“中国的通胀很快就会失控”那是“完全是没有认真地看数字”。如果看中国自己的数字,其实不是特别值得忧虑,因为现在的通胀完全是低基数的效应。
是的,2010年随着经济增长的态势稳定,价格水平也随之上涨,这是很正常的。此外,受第一季度季节性因素叠加,CPI很容易有较大幅度上涨。但是,我们完全不能把“CPI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日前就指出,讨论通胀一直有个误区,即把CPI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经历了2009年下半年连续5个月环比正增长以后,CPI在11月已经同比转负为正。2010年随着经济增长的态势稳定,总需求推动的经济增长,价格水平一定随之进一步上涨。而且由于翘尾影响,特别是第一季度的季节性因素叠加,CPI很容易有较大幅度上涨。“CPI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的认识误区,会促使人们过早形成通胀心理预期。
当前,我国经济正以稳健的步伐回归上升通道,随着国内外需求持续强劲复苏,通胀预期也明显增强。但是,“通胀预期”并不等同于“通胀”,通胀预期也不意味着通胀一定会恶化,对通胀预期的管理,是为了避免通胀恶化。
面对近期不断增强的通胀预期,着手进行管理宜早不宜迟。而对通胀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特别是通胀预期进行提前管理,是防止通胀形成的关键。因为通胀一旦形成,就将产生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目前虽然国内经济形势向好,但还是有不少新增的通胀因素存在,因此,着手通胀预期的管理非常必要。
通胀预期只是一种可能性判断,并不意味着通胀一定会发生。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都可能使通胀预期消失。那么,该如何管理好通胀预期?
首先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在此基调上进一步增加前瞻性,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相机而动,运用多种手段管理好通胀预期,如货币政策必须加强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体现其“针对性”和“灵活性”。
其次,要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从当前推动CPI上扬的直接因素看,更多的来自蔬菜等食品类价格,因此,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合理控制水、电、油、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免成为推升物价的叠加因素。
第三,要关注国际经济形势,防止输入性通胀。如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强劲增长,要引起警惕。
我们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通胀预期是存在的,但CPI的上涨并不意味着通胀已经来临。判断是否存在通胀,还是需要认真的看相关数字。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