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经济政策
2010-11-22
分享至:

发力调结构 继续扩内需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7日在北京闭幕。专家指出,本次会议将“调结构”放到了经济工作更为显著的地位,明年经济增长将更侧重质量和持续性,而投资、消费和出口等三大需求结构有望趋于优化。

调结构力度将加大  

会议指出,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200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时光荏苒,距金融危机深化已有一年之隔。今年11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用“五个更加注重”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要求,综合国际国内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不少经济学家对明年经济持乐观态度。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明年中国GDP同比增速有望达到8.5%左右。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预计,来年我国GDP将增长9.6%。

专家认为,与去年末相比,我国经济内外部环境已大大改善,明年经济重点已不是继续推出强有力的反周期措施,而是巩固成果避免“二次探底”,整治经济结构性痼疾等。这意味着明年经济增长将更强调质量和持续性,在调结构力度加大的同时,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结构也将得到改善。

消费继续成为重头戏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会议指出,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按照4万亿元投资计划,明年新增中央投资规模将达到5885亿元,高于今年的4875亿元。而本次会议“严控新上项目”的措辞,意味着未来投资规模将得到适当控制。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无须对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起落过大而担心。前期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决定了明年投资增速仍然较快,再加上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提速,明年全年投资增速可能由目前的33%左右下降到20%左右。

“明年尽管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但消费以及出口对GDP的贡献将分别达到4.5和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GDP增长9.5%左右,高于今年的增速。”哈继铭表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处处长牛犁认为,这表明政府对于投资继续过热表示一定担心,明年新开工投资项目将得到一定限制。但对不同行业投资应当区别对待,未来国家仍将支持重点战略性产业投资,而对于产能过剩以及“两高一资”行业投资控制将非常严格。

消费继续成为未来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哈继铭认为,未来我国消费增长仍有不少亮点可以挖掘。短期来看,明年汽车、家电等消费刺激政策有望延续,今年大幅度增长的房地产销售也将带动明年相关消费。长期来看,本轮基础设施建设将改善城乡消费环境,而农村消费观念城市化以及人口结构等因素也将有利于未来我国消费增长。此外,刺激消费有助于化解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的过剩产能,而不同于仅仅有利于龙头企业的产业调整传统手段。

牛犁认为,近期国家一系列措施的着力点都在消费上。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保增长”的政策抓手在投资上,投资和消费的不平衡在短期内更加突出。如今随着经济形势好转,政府未来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消费增长。

从价格环境来看,明年如果CPI呈现温和回升态势,也将有助于消费较快增长。但专家指出,如果要激活长期消费潜力,则应在避免收入分配格局恶化,完善医疗、住房等社保体制,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出口方面,会议提出,推动出口稳定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以及净出口对GDP贡献分别为7.3、4.0和-3.6个百分点,全年出口对GDP贡献为负已成定局。但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也出现了降幅逐步收窄的积极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明年我国净出口同比增速有望达到10%,改变今年的负增长局面。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明年我国投资增速可能适当回落,但消费增长的持续性仍将维持,同时出口有望贡献0.5个百分点的正增长。

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认为,未来两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度增长,我国外贸增长不可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发达经济体需求拉动上,国内政策环境某种意义上更加重要。中国相当长时期将存在低端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生产环节,出口贸易转变增长方式仍然任重道远。

    ---------------------------------

货币政策:明年二季度微调力度将加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分析人士认为,明年在整体流动性充裕的同时,二季度后,货币政策微调的力度可能会加大,相关调控措施可能出台。

流动性仍较充裕

分析人士认为,明年信贷增长仍将保持一定力度,流动性仍然较为充裕。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明年新增信贷可能在7-8万亿元左右。

哈继铭认为,明年流动性仍然比较充裕:一是许多项目刚刚开始,后续资金的跟进是必须的;二是今年企业存款增长很快,说明今年一部分贷款还没有花掉,也为明年流动性提供支持;三是明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强烈,外汇储备增长也会快于今年。明年货币增长将是“两条腿走路”:信贷增长+外汇储备增长,预计明年广义货币增速在20%以上。

二季度或出台调控政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处处长牛犁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没有很明确的倾向性,显示明年政策将根据经济形势进行微调,而非采取今年的应急式的宽松政策。

分析人士认为,“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表态再次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退出时机将与美联储的政策密切相关。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经济在好转,但美国就业状况并未改善,10月份失业率创下危机以来的新高,11月份略有好转但仍高居10%,显示美国经济的复苏并不尽如人意。美联储宽松政策的退出还有待时日。

因此,哈继铭表示,美国不加息,中国加息就很难。因为加息会导致更多热钱流入。美国加息最早要到明年下半年,因此中国最早下半年加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调整,预计最早在明年“两会”期间。

王庆也表示,中国最早明年下半年加息。

汇率方面,哈继铭预计,人民币升值可能在明年二季度有所体现,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可能升值3%-5%。预计在明年三四月份,出口将恢复正增长。此外,明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很快,可能在10%-11%之间,届时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可能明显上扬,因此施行一些调控政策的概率会增大。

联合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磊则认为,流动性最为宽松的时点将出现在2010年一季度。接下来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全球经济加速复苏导致2010年第二季度全球中央银行宽松政策退出将成为潮流,中国也面临CPI转正所形成的紧缩货币压力;二是全球经济增长不如人所愿,政策仍然宽松,但商业银行放贷规模将显著回落。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预示着流动性过度宽松局面将在2010年第二季度终结。

楼市:政策短期不会调整 继续向好  

业内专家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城镇化、鼓励自住需求的表述以及未提及紧缩政策利好房地产,预计楼市政策暂时难有大变动。

鼓励自住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涉及房地产的内容有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住房保障及城镇化三项,均利好楼市。

有分析师认为,影响最为长远的应为推进城镇化进程。7日下午地产板块集体上涨与这一消息的公布关联较大。万科董事长王石早在上个世纪即表示“城镇化”是未来数十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向好的动力。

从短期来看,此次会议对行业影响较大的是明确了鼓励合理的自住需求。上海易居房地产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认为,这表明2008年10月出台的房产优惠政策的指导思想并没改变。

住房保障依然是房地产调控重头戏。对于加强住房保障这一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而言,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还将频频提及。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131号文”,对2009-2011年的住房保障工作思路和任务已有明确描述。明年继续加强住房保障顺理成章。

楼市政策短期不会变

除上述直接提及房地产领域的内容外,与行业相关的仍有“隐藏”内容。

从宏观政策来看,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基调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属于中性偏多,宏观经济政策偏宽松,总体上有利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

更为重要的是,会议并没有明确提出抑制投机和稳定房价。之前,市场猜测会议将讨论抑制投资、稳定房价。但杨红旭认为,从会议内容来看,中央并不特别担心明年的通胀问题,也未特别担忧资产价格上涨的问题,包括房价上涨。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没有此条利空,就意味着是利好”。至少明年上半年,不必太担心会出台严厉的打压房价以及投资投机需求的政策。

杨红旭认为,由此基本可以判断,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大部分房产优惠政策都不会改变,尤其是针对“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的相关政策,但“131号文”中有明确截止时间的营业税优惠政策估计将按时于本月底终止。至于大家关注的“二套房贷政策”,中央层面不会再出新文件,但依然鼓励“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至于具体的松紧度,主要由各家商业银行把控。此外,有消息人士透露,虽然住建部尚未公布将来的房地产政策走向,但在此前多次摸底及市场意见征求期间,已经基本确定不会再出台实质性抑制政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同时提出“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在明年年中有所调整,房地产政策亦如此。如果明年房价继续高涨,或开发投资过热,皆可能引起房地产调控有所紧缩。

资本市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后,此次会议再次提及资本市场,要求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关于扩大直接融资的表述并不鲜见,两年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曾有这一说法,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提及直接融资的情况不多见。而在信贷规模有可能缩减的背景下,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将巩固经济发展,为企业带来继续发展的动力。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07年就提出,要准确把握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短板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及债券融资两个方面,随着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推进、创业板的开市,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正稳步发展。截至2009年11月,我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为17.22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我国GDP的57.4%;而10月份我国各项贷款存量余额为41.74万亿元,是2008年GDP的1.39倍。

专家普遍认为,扩大直接融资,应继续加强债券市场的建设。通过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逐步形成集中监管的债券市场,无疑将会有力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从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历史机遇来看,经过多年发展,进一步发展企业直接融资已经积累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教训,而我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困境也为此提供了难得的有利条件。

未来,资本市场还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依靠市场主体的力量,进一步加快基础产品创新及衍生产品创新,大力发展股权、债权、结构性产品、信用衍生产品等,不断丰富和完善多种直接融资工具。

此外,此次会议提及,应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将来,为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如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所言,监管机构将着力强化基础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市场机制;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将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并加强市场监管,切实防范化解市场风险。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