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
上半年信贷7.37万亿元的增长究竟该如何来看待,这是当下财经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近日表态,认为上半年货币信贷的执行情况偏离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不难想见,吴晓灵的这个看法,很容易激起许多业界人士的共鸣。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不少声音发出提醒:要极力避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过度”。在我们看来,当过多的信贷投放和过量的货币供应引发未来通货膨胀的隐忧,可能催生和放大资产价格泡沫之时,上述声音显得冷静而理性。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货币政策的调控正面临着相当的难度。中央近来一再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无疑是基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形势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远未散去,外部环境并无太多复苏迹象,国内宏观经济虽然有所企稳,但未来依然充满了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这个时候,货币政策继续保持“适度宽松”,是必要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近日召开的央行2009年中工作会议提出,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防通货膨胀。内外部可能导致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些因素,都在提醒货币政策部门,必须在保经济增长与防患未来通胀、催生资产价格泡沫间求得平衡。某种意义上说,央行的这个表态,正是在探索落实“适度宽松”的内涵,即在加大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时,也会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之间寻找平衡。
正如本报昨天的相关消息中所报道的,今年以来,几乎每月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都超出市场预期,上半年信贷投放达到7.37万亿元,月均投放超过1万亿元,为2007年全年的2倍、去年全年的1.5倍。如果按上半年贷款平均占全年贷款60%~70%估算,今年全年信贷投放将达到10万亿~12万亿元。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上半年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1%的背后,靠的是天量资金的支持与拉动。上半年GDP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资金的来源又主要依靠货币政策的有力支持。
如果从枯燥的经济数据转向生动的经济现实,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实体滞”,一方面是“资产胀”。从去年开始,多数行业经历了痛苦的去库存化,但过剩的产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消化。利润压力与宽松的头寸迫使商业银行贷款迅速扩张,但在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天量资金难以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当中,而是大量涌入楼市与股市,相关资产价格近来的攀升速度,不能不令人惊叹。
7月23日,沪综指已经站上3300点,实现了本轮反弹的翻番;楼市中则不时可见各地“地王”的新闻,尚未真正过上“冬天”的房地产业瞬间迎来了“夏天”――过多流动性的供应,正在给未来的中国经济制造泡沫与隐患。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信贷投放量过大,也会给此后一段时间里的信贷投放带来两难,或导致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陷入困局当中。
目前,中国经济已见回暖信号,但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这个时候,准确理解与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为重要。就货币角度而言,在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的同时,更须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生、“三农”、中小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金融支持,还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显然,在货币政策的“适度”与“过度”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分水岭,只能是货币政策部门动态地进行把握与平衡。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后续政策的力度和制定合理的调整机制。防止“过度”的含义之一,或许是要在保持较为充沛的流动性的同时,密切观察经济形势,适当时候进行必要的微调。而当经济进一步出现明显的稳定特征,则需要卡住时机,迅速、果断地回收流动性。如此,既不致对经济复苏构成冲击,也可以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