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
最近对国内是否出现通缩的担忧又多了几分,或许是源于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今年2月份的CPI、PPI数据。
数据显示,2月份的CPI同比由上月上涨1.0%转为下降1.6%,而这也是六年来首次下跌;PPI则下降4.5%,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
当然,单凭一个月的CPI和PPI下降,肯定不能断定出现通货紧缩,至少显得为时过早。不过,我们仍需要未雨绸缪,预防通货紧缩的出现。
央行副行长易纲近日表示,虽然近期中国价格向下的压力非常明显,但目前与典型的通缩还有很大差别。典型的通货紧缩需要具备“两个特征”和“一个伴随”。“两个特征”是物价持续下降,以及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下降,“一个伴随”是指伴随经济衰退,即GDP负增长。
这个说法也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同。东方证券就认为,当前的通缩更多只是一种技术原因导致的物价下降,而货币信贷实际上是在大幅扩张,新增贷款将继续大幅增长已成为市场共识,未来可能对潜在通胀的产生形成较大压力。
国家统计局在一篇署名为“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的文章《如何看待2月份CPI和PPI的同比双双下降》中则提到,“从初步数据看,2月份新增贷款仍然超过1万亿元。”
这是中国官方机构首度对2月份新增贷款的具体数据做出表态。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市场货币供应量充裕,贷款大量增加,不存在通货不足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增速连续两个月持续回升,12月末、1月末同比分别增长17.8%、18.8%,达到2006年6月以来最高。此外,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大幅增加,1月份新增贷款1.6万亿元,为历史同期单月增加最多。
如此大规模的贷款规模的投放会使货币供应量明显上升,这就为物价逐步企稳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货币条件。而从国际上看,石油、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下滑的过程目前已经结束,价格已经趋于稳定。这些都表明物价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负增长以后有望逐步走向稳定。
尽管如此,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即使通货紧缩压力不大,但经济成功复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投资刺激的进度和进一步的货币信贷刺激措施。未来,信贷是否维持目前的高额度增长,必然会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密切关注的数据。
2月份CPI、PPI双降已是事实,这也会使得“保增长”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外需短期内无法提振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是我国刺激经济、防通缩的关键。
而事实上,为了刺激经济,实现“保增长”,国家也早已经作了一系列的努力,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产业振兴规划等。这些措施与规划,对降低通缩的可能性必然是有利的。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