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
就目前而言,主要应该是防通缩,经济处于严重衰退的阶段,去谈防通胀显然有点不合时宜。
我国降息的空间已不大,但仍存在。
除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可能继续下调外,再贷款、再贴现率也可能被作为导向性工具加以使用,不排除央行择机将公开市场操作模式转向隔夜的可能。
央行23日发布了200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本期货币高端访谈栏目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陈道富先生、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博士、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师潘向东博士,就央行报告中提及的物价、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制度建设等问题做出解读。
主持人:中国证券报记者 葛春晖 任晓
嘉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 陈道富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博士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师 潘向东博士
潘向东
通缩与通胀是"短期"和"长期"的分野
央行报告称,由于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下滑且外需减弱,可能加剧国内产能过剩,通货紧缩风险较大;但此前也有机构称要防范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带来的通胀风险。对此如何评价?
陈道富:近期世界需求极度萎缩,加上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过程尚未结束和惜贷情绪浓厚,各国央行大量投放的基础货币并没有被大幅放大,没有转化成为现实的购买力,并且经济活动不活跃,货币的使用效率下降,经济面临通缩风险。我国也面临需求大幅下降的问题,虽然金融机构的质量仍较好,没有出现去杠杆化和严重的惜贷情绪,但创造出来的货币大量以企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的形式存在,周转效率下降。因此,虽然近期货币信贷猛增,但考虑我国的需求变动、价格的翘尾因素,仍面临较大的通缩风险,我国仍应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然从长远来看,一旦经济复苏,各国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就会被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货币周转效率也会提高,货币对应的购买力就会超过实体经济的物质供应能力,会产生通胀,如果央行没有及时回收基础货币,就有可能出现恶性通胀。特别是在当前危机期间,各国央行都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当前金融机构的运行为基础供应货币,一旦经济复苏,通胀的压力是比较大的。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全球通胀并不是通过供给增长解决的,而是由于美国出现金融危机,并引致全球的经济衰退,以世界需求的快速萎缩方式暂时终结的。一旦经济恢复正常增长,这么大的货币供应量将形成现实的通胀威胁。
当然,通胀是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会构成现实的压力,这个潜在的风险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但我们不应因为这个就过于约束我国的货币政策空间。我国还不是世界强国,不能过于承担世界最终调整的责任,考虑到资源约束将是我国面临的长期问题,在这危机时期,我国可以适当利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来吸收世界资源的暂时性过剩,来实现必要的战略布局和结构改革。当前是重要的战略时期,既要从货币理论角度考虑问题,更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在全球范围内思考我国的政策取向。
鲁政委:这是"短期"和"长期"的分野,必须严格区分,不能混为一谈,干扰眼下的政策选择。
物价上升和下落的波段转换,是"经济周期"的自然逻辑涵义。我们无法否认未来出现通胀、甚至还是较高通胀的可能性。但是,现在市场上所谓通胀将现的声音,其实都还无法给出一个明确而令人信服的时间界限,我们不能借着这种在时间上"莫须有"的担心,贻误了当前通过扩张性政策治理当前已"铁定"的通缩形势。
事实上,当前的政策扩张与未来通胀出现之间的逻辑联系并非必然的。因为如果全球央行能够在经济企稳之际,就能够以适当的节奏和强度前瞻性地加息和收紧流动性,那么,其实未来的通胀是可以避免的。
其实,如果以全球视角来考虑当前的政策选择,越是担心未来可能出现通胀,当前就越是要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力求经济不迟于西方主要国家企稳回暖,以便为未来政策争取更大回旋余地。因为如果当前政策放松速度偏慢,短期可能面临通缩压力,此后则可能面临着滞胀的风险-我国经济仍未完成调整,而全球主要国家已经复苏,全球物价开始上涨,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
潘向东:就目前而言,主要应该是防通缩,经济处于严重衰退的阶段,去谈防通胀显然有点不合时宜。通胀是在经济开始复苏之后才需要去考虑的问题,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在延续,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逐步加速蔓延,全球经济什么时候会出现复苏还很难判断,也即全球经济通缩到什么程度目前还很难判断。在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受全球大周期的影响,国内经济必然也会身受其害,因此,短期内面临的风险主要是通缩的风险。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