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
一份报告,一纸传言,以及一张初显疲态的上市公司业绩预披“成绩单”,再次从市场信心和基本面,给了持续下跌的中国股市双重打击。
9月9日,国际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发布报告,将中国银行业整体评级从“具备吸引力”下调至“中性”。14家上市银行中12个月目标股价被大幅调低,其中H股价格平均下调26%,A股价格平均下调达41%。仅高盛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的中国工商银行未被降级。
9月11日上午,各大财经网站纷纷转载一篇名为《招商银行投资永隆银行浮亏逾百亿港元》的消息,报道称,永隆银行在9月10日跌至72.15港元/股,长期跟踪收购事件的国都证券银行业研究员邓婷告诉记者,马上意识到这有问题,随即打开软件看到永隆银行9月11日的开盘价仍处在144港元。
根据WIND万德资讯的统计,截至9月11日,共有450家上市公司发布明确数据的三季度业绩预报。其中共有286家公司预增,占已经发布业绩预报公司的63.3%,预减公司只有164家,占比37%。并且算术平均每家公司业绩预增37.7%。但增长势头已不如上半年。
三大或真或假的利空,令标杆指数上证综指被空头轻易击破2100点整数点位,收于2078.98点或3.34%,深成指收于6876.25点或2.68%,两市再创21个月以来的收盘点位新低。市场成交量亦继续呈现地量。
当日,银行、地产板块领跌市场,被认为是国内银行业标杆企业的招商银行放量下跌,收于18.04元,跌8.89%,盘中近乎跌停。在其带动下,银行、保险、地产等相关性较高的板块纷纷重挫。
江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魏凤春认为,银行的利空根本上是建立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基础上的,如果非要找个理由,那么是这样:PPI极高,如果不能传递到CPI,企业承受不了高成本而减少利润甚至破产,进而银行不良资产增大。
但并无明显迹象显示中资银行在房地产或出口生产企业等问题产业的质量下滑资产中,风险敞口过大。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底,中资商业银行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约为11%,提供给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的比例为7%,所以与房地产有关的所有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为18%。高盛集团数据显示,美国的这一比例高达53%。
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康表示,从基本面来看,没有过于悲观的理由,资本市场严重脱节了市场发展,上市公司的业绩给我们警示,过于悲观的预期是不可取的。
传闻再袭招商银行
9月11日的招行的领跌非常类似9月1日的情形,亦有可能是部分机构杀跌造成的。巧合的是,在9月1日和9月11日,都有关于永隆银行的传闻。
8月27日,永隆银行公布2008年半年度报告称,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9.1% 。但9月1日,有报道广泛讨论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的风险,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余晓宜感到奇怪:“实际上,永隆银行二季度业绩好于一季度,表明该行经营回暖,并且好于预期,应该作为利好。”
而这一次,媒体更是无中生有报道永隆银行股价降至72.15港元/股。
新时代证券分析师聂鸿翔称,即使内地投资者确实不清楚永隆银行真实价格,那么也应该明白:招商银行初步计划是持股53%,剩余的准备要约收购,价格跌破156港元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就算以后收购完成,收购永隆净资产溢价,在会计上是计入商誉,而不直接计入损益表,不会立刻产生浮亏。
国都证券银行业研究员邓婷也纳闷,招商收购永隆银行虽然签署了《买卖协议》但并未获得管理层的批准,因此说产生浮亏是不准确的。
更有国内某基金经理直接将这种传言和9月9日国际投行高盛发布的将中国银行业的行业评级从“具备吸引力”下调至“中性”的报告联系起来,称:“好像是恶意砸盘,境外分析师配合刻意做低指数。”
然而从交易数据上,高盛QFII可能进驻的高盛高华没有显示出异样动向。该营业部过去一个月中,没有吸纳招商银行等跌幅较大的金融股的筹码。
传言是否是为“热钱”低吸做嫁衣?深圳某大型外资银行内部人士9月11日对记者说,许多境外投资者并不看好人民币继续升值的潜力,近期许多台湾游资已经成百上千万的提款而走。
银行业业绩见顶?
招商银行领跌同业,将A股上市银行及相关行业拉下了“绿水”。机构重仓的金融地产股,近期普遍走熊。
在被认为引发今日银行板块大跌的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报告中,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12个月目标股价被大幅调低,还将中国银行业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收入预期,平均下调了6%到7%,其中,中小银行下调了8%至10%。
之前,中国银行股今年以来跌幅已超过50%,而这些银行在至今的公开披露信息中,均称自身未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而根据半年报,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净利润增长近100%。
高盛报告称,由于投资缩减、贸易顺差下降以及政策风险等因素,中国宏观经济增速面临放缓,这轮下降周期中,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波动率较大的中小银行,2009年的资产质量和息差收入正变得不确定。
高盛报告中同样聚焦了近期扑朔迷离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报告称,短期来看,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不良贷款风险正在上升。20世纪90年代宏观调控中,中国房地产业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坏账。
14家上市银行中,高盛仅维持自身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的中国工商银行为“买入”评级,其他13家银行都被给予了“中性”或“卖出”评级。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研究员余晓宜推算,招商银行2008年净利润增长率达到60.29%,但明年会骤降至28.05%,2009年降至25.9%,而她对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的业绩预估也成同一趋势;相反,她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中资大型银行的业绩下降预估趋势则相对比较平滑,如中国银行今年净利润增长30%,明年下降至22.08%,后年升至25%。
余解释,较小的银行处在扩张期,扩张过程中成本会增加,进而造成赢利增长能力下降。
高盛报告则认为,随着全球和国内宏观形势的稳定,以及中国政府明显地放松紧缩政策,中国银行业的业绩存在进一步向上的前景,且行业评级可能出现转折。“但这些前提条件近期可能不会成为现实。”
3季报堪忧,4季报见喜?
半年报中,银行业业绩表现最优。但面对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需求下降,和国内宏观调控力度不减下能否“保增长”,令市场投资者对这个“优等生”的增长前景都产生了怀疑,其他行业更是冷暖自知。
已经预披的沪深上市公司三季报即成为此担忧的最新佐证。然而,从目前上市公司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报显示,企业的基本面远非预期那么悲观。
根据WIND万德资讯的统计,截至9月11日,共有450家上市公司发布明确数据的三季度业绩预报。其中共有286家公司预增,占已经发布业绩预报公司的63.3%,预减公司只有164家,占比37%。并且算术平均每家公司业绩预增37.7%。
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康表示,从上市公司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速虽然略有下降,但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他说:“我一直以为,判断经济最困难要有正确理解,当下的经济对于决策层做决策确实困难,宏观调控的措施比较矛盾,但并非今年经济形势最困难。”
李康说,从基本面来看,没有过于悲观的理由,资本市场严重脱节了市场发展,上市公司的业绩给我们警示,过于悲观的预期是不可取的。
也有不同意见者。联合证券研究所所长吴寿康认为,目前公布的数据多是业绩变动较大的,因此数据不能反映上市公司全貌。他表示,三季度CPI、PPI剪刀差逐渐拉大的过程中,企业的盈利压力是很大的。而国际市场在三季度继续疲软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因此他预见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可能要逊于二季度。
泰信基金研究总监邓良毅赞同此观点,认为CPI、PPI之间的剪刀差造成企业毛利率下降。从目前的业绩预报来看,虽然大多数公司业绩增长,但增长幅度大多在50%之下。
对于即将到来的四季度,李康以及邓良毅都认同PPI会下降,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