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中国式基金舰队曲折前行
2008-12-02
分享至:

虽然基金资产扩张太快造成了其投资过于集中,从而增大了防范风险的难度,也造成了基金经理压力过大、流动性过大,不规范情况也偶有发生,但瑕不掩瑜,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基金功不可没。

    在10年前,当首批两只证券投资基金公开发售时,恐怕没有多少人能预计到,10年后的中国基金规模能够有如此大的飞跃:基金管理公司61家;各类基金产品473只,其中开放式基金产品442只;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基金总资产1.82万亿元,持股市值超过A股流通市值的20%。

  十年磨一剑,基金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上述一系列数字则是基金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印证。

  1998年:

  基金规范化管理“元年”

  “当时发行基金就像现在打新股一样,网上发行,摇号抽签,中签率低得很。”已有10年“基龄”的资深基民老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如数家珍,“1998年3月23日,A股市场首批两只公募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通过交易所系统上网发行,有近两千亿资金蜂拥而至抢购这两只发行规模各只有20亿的新基金,最终中签率都只有2%多。而4月7日上市时,以1.01元价格发行的基金开元开盘价高达1.37元,此后开元更是一度连续涨停,到5月5日,开元在盘中创出了2.41元的最高价,我中签的3000份开元就是在2元左右卖出的。”

  老杨认为,那时候投资者对基金也不太了解,很多人都把它当作股票来炒。与后来折价不同,当时的封基都是大幅溢价的。

  中国的基金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1992年至1993年出现“基金热”,曾发展到相当规模。在后来被称为“新基金”的证券投资基金问世前,中国已有基金78只、基金类凭证47只,总募集规模76亿元。这些基金规模较小、投资范围广泛、运作不规范,市场上称“老基金”。

  1997年10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由中国证监会替代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基金管理的主管机关,这标志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此后,证监会一直把超常规发展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作为加强市场基础建设的重点,包括金泰、开元在内,当年共有5只基金登场,6家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成立。

  1999年,中国证监会开始清理规范原有投资基金,最终实现了新老基金的历史过渡。到2001年,我国已有基金管理公司14家,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34只。

  价值投资“榜样”

  如果说中国证监会成为基金行业的主管机构、封闭式基金亮相标志着“基金规范化时代”的来临,那么开放式基金的面世则标志着基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封基最大的不足是不能扩募、不能赎回、价格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状况。所以当首只开放式基金发行时,我把当时资产的一半用来申购。”


  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杨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总是比较快。
  老杨所说的首只开放式基金,指的是2001年9月发行的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首募规模50亿份。此后,开放式基金出现了超常规式的发展。
  截至2002年底,共成立17家规范化运作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54只契约型封闭式基金和17只开放式基金,其中封基发行规模达到817亿元,市值约773亿元,历年合计分红超过200亿元;开基规模564亿元,并出现多种投资风格类型。
  基金规模的扩大不但使市场多了一个实力强劲的机构投资者,也逐步改变着市场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开始逐步深入人心。
  “当时,我一方面买入基金长期持有,另一方面也按照基金的思路买卖股票,选择有价值的成长股。”老杨认为,是基金改变了他的投资策略,“我不再去琢磨那些小盘庄股,而是关注股市本身价值,关注基金的选择。2003年初,基金重仓的五朵金花颇受市场关注,我就投资了汽车股和钢铁股,下半年就用买汽车股的盈利买了台汽车。”
  确实,证券投资基金入市后,已逐步成为市场上最重要的“健康力量”,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相对稳健和守规的操作,对稳定和发展市场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3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国基金业和资本市场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
  股改助推,实现跳跃式发展
  老杨大规模加大对基金的投资是在股改启动以后。
  “2005年5月股改启动,不久之后人民币汇改也开始启动。我立即感觉到这给股市给基金都带来了机会。我开始大规模增持基金。”老杨认为,股改和汇改铸造了股市大底,在股指回升过程中基金大有作为。
  随着股改后股市逐渐走牛,基金的财富效应开始迸发,吸引了大批对股市不甚了解或者没有时间亲自打理股市的投资者,基金发展进入黄金期。
  “从2006年开始,基金净值上涨得很快,我身边的许多人都开始关注基金了,而他们以前大都不知道股票基金为何物。”老杨笑谈,很多人是听了营销人员的介绍后买的基金,没过多久后发现净值涨了很多,就赶紧介绍亲朋好友都来买。基金公司很快被人们所熟悉,王亚伟等明星经理的名字更是耳熟能详。
  2006年和2007年是中国基金行业跳跃式发展的年度。宏观经济及企业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极其充裕的市场流动性、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扩展、股权分置改革等等,共同奠定了基金业发展的坚实基础。2006年首发基金89只,募资3887亿元,规模超过了前三年的总和,2007年首发基金73只,募资4267亿元。
  “那时候发行基金,一开始需要六七天,后来要两三天,最后一律一天告罄。2006年底嘉实策略增长发行时,我怎么也登录不上该基金的网站,第二天再一看,好家伙,发了419亿份。”老杨回忆。
  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使其稳坐机构投资者榜首的位置。虽然基金资产扩张太快造成了其投资过于集中,从而增大了防范风险的难度,也造成了基金经理压力过大、流动性过大,老鼠仓行为也偶有发生,但瑕不掩瑜,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基金功不可没。
  对于今年以来股市下跌造成的基金大幅亏损,老杨用一组数字做了总结:“假如10年前我买的基金开元不卖掉,即使经历了证券市场的几度起落,开元的累计净值目前仍有3.9元,总收益率290%。而同期上海股指只上涨了35.6%――这还包括新发行股票对指数的虚增部分。”
  这也许就是基金的魅力。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