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钝刀割肉,债市会走出慢熊行情。其主要逻辑是:过去几年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中国资产价格膨胀,交易结构拥挤,金融泡沫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在高层下决心做减法之后,金融泡沫将进入一个系统性收缩的过程中,但由于政府行政干预,出清过程会变得非常缓慢,但资产价格的调整趋势无法改变,结果可能是慢熊,股市、债市、房市皆是如此,99.99%的人都难以逃脱。
我们认为其逻辑值得商榷,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前债市已经有配置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一定还会持续慢熊?
2016年的股市和2017年的债市
2016年初,股市慢熊的观点非常流行,尽管当时并没有紧货币严监管,但市场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微观结构,即交易结构太拥挤。当时有利条件是股市跌到了2600多点价值区间,差不多回到牛市起点。事后来看,股市走出一个长达一年多的慢牛行情,超出多数人预期。在价格超调和交易结构拥挤并存的格局之下,市场的最终选择是:股市上涨,向价值回归。
当前债市也处于一个类似情景。2016年11~12月,2017年1~2月,2017年4~5月,债市经历了三轮恐慌式抛售,这和2015-2016年初的股市非常相似。持续时间也非常接近,三轮股灾接近7个月,债市调整至今也接近7个月。
有观点认为2016年之后的股市上涨和政策支持有关,所以市场持续上涨,是因为存在“政策底”在支撑市场。但在市场上涨过程中,政府为了防止上涨过快,多次出手打压,也即同样存在“政策顶”。可以说,政策希望的是区间波动,但市场力量导致了慢牛。
这和当前债市情形类似,政府一方面不希望金融去杠杆导致市场剧烈调整,也即存在“政策底”,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利率过低,导致杠杆重燃,也即存在“政策顶”。
所以在存在政策底和政策顶的背景下,市场不太可能走出快牛或快熊的格局。那么决定牛熊的是什么?价值!股市在2016年之后走出慢牛行情,关键是价值显现,特别是白马蓝筹股。
当前债市有三重价值
1.与海外比,人民币贬值预期逆转之后,当前国内债市吸引力明显。中美短端利差相差250BP,长端利差150BP。 2.与名义GDP比,当前债市利率明显偏高,而且名义GDP增速正在逐步放缓,从投资时钟来看,基本面支撑债市。 3.与贷款比,当前债市相对利率处于历史高位,超2013年钱荒时期。2013年至今贷款基准利率下行165BP,贷款加权利率下行167BP,显示考虑贷款利率的变化,目前3.6%的国债利率已经超过2013年4.7%的国债利率最高水平。 (数据来源:wind)
对此,当前流行的观点是:尽管有配置价值,但政策紧缩还没有结束,暖风是暂时的,所以市场还要下跌。 但我们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政策紧缩≠市场下跌,如果这么容易判断,那就不是市场了,就不会有稳态的资产价格。
历史来看,市场通常是领先的。紧缩不一定意味着国债利率会继续上升,只要市场预期到就可以了。2007年、2011年两轮紧缩周期中,利率见顶均早于央行货币政策拐点6个月左右。从M2跌破10%、同业存单利率下滑、以及金融机构资产增速来变化看,金融去杠杆已经明显见效,后续只要维持当前政策,杠杆会逐步下降。1-4月应该是政策冲击最大时期,“一行三会”未来竞争性收紧概率明显下降,政府希望温和去杠杆,1-2年取得明显成效应该也可以接受,而1-2年维度决定利率的仍是基本面。另外政策维持偏紧是市场普遍共识,边际影响在下降,监管对市场预期的冲击高峰应该已经过去。
“筹码困境”是当前债市面临的关键难题,但政府显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激进去杠杆可能性基本被排除,防止处置风险导致的风险成为政策共识,筹码问题对应的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下极易导致流动性危机,而政府一直致力于防范流动性危机,鼓励市场向价值回归。
显然,我们面临的债市未来环境是一个区间思维,这个区间不是静态的,可以动态调整,最终方向由市场决定,类似于2016年初的股市。我们认为随着市场经过7个月的调整,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比较充分,前几次债券熊市中,利率上行阶段分别为6个月,9个月,2个月,6个月,当前国债利率上行7个月,已经明显超过历史平均。
债市可能走出类似2016年初股市的慢牛行情
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复杂,各种风险交织的困难局面,利率低一些总是好的,但当前由于流动性冲击,利率已经脱离基本面和价值区间。尽管要去杠杆,但并非要打压股市和债市,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会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
o 从人心来看,三次超预期的冲击波过后,再出现超预期并不容易。央行紧缩,美联储加息超预期,严监管都见过了,市场对不同情形的利空也有一定的认知和预期。 o 从政策角度来看,也知道每一种政策对市场的“威力”了,会在政策出台时注意和市场沟通,考虑市场承受力。 o 从当前市场预期来看,债市参与者观点分歧巨大,但谨慎是普遍心态,央行从5月12日左右就开始安抚市场,但花了近一个月市场才慢慢有反应,说明市场都胆战心惊。即便看好市场,下手时也经常“手抖”,甚至出现“看多不做多”的情形,对交易资产的流动性要求也极高。一个市场参与者普遍谨慎胆战心惊的市场,继续悲观是没有必要的。
另外,债券和股票有一点不同之处,在于债券拥有票息,只要利率不大幅上行,早买早受益,所以债券天然是多头市场,即便利率有小幅上行风险,也可以用票息“扛过去”,市场不采取行动只是担心利率继续往上,市场需求不足不会是趋势,利率本身一个价格工具,可以调节供求。
利率顶部通常出现在市场“有钱”之前。另外,当同业存单利率到5%,当1年期国债收益率到历史顶部区间,当SHIBOR利率超过LPR利率,当收益率曲线呈现M型,当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扭转之后,当市场普遍谨慎手握现金之时,“有钱”就已经不远了。或许来自于央行(利率过高时会增加投放),或许来自于外汇占款,或许来自于市场本身,或许来自于市场外的投资者(高利率有吸引力)。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尽管监管趋严,债市微观结构较差,但经过三轮恐慌式抛售后,债市可能走出类似2016年初股市的慢牛行情。因为在价值和交易结构之间,历史已经做出过一次选择,从政策层面和市场预期来看,目前也基本到了一个临界点。
慢刀子割肉≠慢熊。(本文来自万家基金宏观策略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