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30日

     基金名称  当日净值  累计净值  日增长率  今年以来 申购
万家180(519180) 0.9554 3.2954 3.01% 11.82%
万家债券(161902) 1.2533 2.0805 0.52% 5.20%
万家优选(161903) 0.735 2.0801 0.86% 30.16%
万家和谐(519181) 0.8089 1.6887 -2.01% 29.63%
万家引擎(519183) 1.1901 1.8801 1.28% 17.50%
万家精选(519185) 1.4502 1.5302 1.31% 39.28%
万家稳增A(519186) 1.2254 1.4254 -0.01% 4.02%
万家稳增C(519187) 1.2213 1.4013 -0.01% 3.91%
万家红利(161907) 1.4727 1.4727 2.33% 20.58%
万家添利(161908) 0.9771 1.4091 0.25% 5.36%

万家中创(161910)

1.4758 1.5543 0.14% 43.49%

万家创A(150090)

1.0152 1.1722 0.05% 1.27%

万家创B(150091)

1.9364 1.9364 0.19%

83.34%

万家恒A(519188) 1.1446 1.1446 -0.01% 1.64%
万家恒C(519189) 1.1307 1.1307 -0.01% 1.54%
万家得利(519190) 1.0411 1.1085 0.03% 1.60%

万家强债(161911)

1.0804 1.1824  0.02% 3.25%

万家380ETF(510680)

1.7813 1.7813 1.65% 29.93%

万家城建(519191)

1.0092 1.1308 0.06% 4.42%
    基金名称    截至时间 每万份基金净收益 最近七日年化收益率    今年以来 申购
万家货币A 2015-03-30 1.091 4.01% 1.07%
万家货币B 2015-03-30 1.1569 4.25% 1.13%
万家货币R 2015-03-30 1.1597 4.26% 1.13%
万家货币E 2015-03-30 1.1327 4.16% 1.11%
万家日日薪A 2015-03-30 1.3256 4.39% 1.07%
万家日日薪B 2015-03-30 1.3899 4.63% 1.13%
万家日日薪R 2015-03-30 0.0000 0.00% 0.00%

 

万家添利债基今年以来涨幅3.95% 

 

 


      2015年以来,权益投资备受市场青睐,但上证综指和沪深300在1月份仍下跌0.75%和2.81%。同期,债券市场的赚钱效应正悄然显现。以万家添利债基(161908)为例,其今年以来净值增长3.95%,资产配置价值凸现。
       万家添利基金经理苏谋东认为,目前的绝对收益率处于中性水平,具有配置价值,而可转债的交易性机会也值得关注,债券市场短期内将延续超跌反弹的走势。年初以来,万家添利对转债部分的及时止盈有效锁住了前期收益,较好地规避了市场调整。根据银河证券截至1月30日数据,万家添利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3.95%,在90只同类型基金中排名第2。同期,全市场参与统计的630只债券型基金平均涨幅为0.90%。
       万家基金债券系产品年内全部实现正收益,业绩稳定居前。万家基金固定收益团队认为,要想成为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的配置品种,固收产品的波动性就要符合债券基金本身的特性,净值尽可能地维持稳定。不仅要使净值回撤可控,更要能及时止盈,切实为持有人锁定收益。
 
( 来源:金融投资报)

 

 

 

 
 
 

 

一季报预告显示 互联网金融股业绩猛增 (中国证券报)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始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清障海外长线基金投资A股 沪股通中央追踪系统下周推出 沪股通交易可按类似港股方式交收 (中国证券报)

上证汽车指数和基建指数4月发布 (上海证券报)

山东企业借力香港资本市场 (证券时报

 

“一带一路”料掀起国内第四次投资热潮

 

 

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公布。从国内层面看,“一带一路”可能点燃继1993年、21世纪初入世和2009年“4万亿”之后的第四次投资热潮。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落实阶段,投资低迷的趋势可能出现逆转。

一、新供给主义:摒弃需求紧缩,加快供给改革

2014年初开始,决策层首先在需求端采取更加积极的调控政策,标志性事件是央行在2014年1月通过SLF锁定利率上限,随后央行又在2014年4月启动定向降准和PSL,这种定向货币宽松在二季度取得一定效果,经济增长也短暂企稳。但到了2014年下半年,在房地产的拖累之下,经济增速再度下行,决策层随之进一步调整思路,不再拘泥于定向的思路,而动用了所谓的全面宽松工具,即降息和降准。

表面上看,在这个阶段已经放弃了需求紧缩,开始进行“中国式供给主义”的尝试,即“需求端宽松+供给端结构改革”的政策搭配。实际上,由于主客观环境的影响,需求端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宽松,甚至还是偏紧。

从货币政策来看,还是偏向“稳健”。货币松紧关键要看利率,从去年降息到现在,尽管实体中的贷款利率有所下行,但银行间利率不降反升,就连春节后都没有出现传统的季节性宽松。面对这种情况,央行虽然下调了逆回购利率,但还是连续四周净回笼,这种“有价无量”的操作导致银行间短端利率一直下不去,这直接制约了长端利率下行以及银行配置实体资产的意愿,也制约了实体融资成本的下行。

从财政政策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空间。横向来看,我国的预算内赤字率一直比较保守,而近两年的一些客观原因也进一步制约了财政步伐。财税改革的推进导致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43号文”相当于给地方政府戴上了债务的紧箍。同时,房地产下行导致土地财政大幅受限,地方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政府性基金增速大幅放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去年以来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公共支出几乎大幅下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式的“财政悬崖”。

所谓的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在实际执行中似乎变成了财政货币双紧,这似乎并不符合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一方面,偏紧的政策加剧了传统产业的下行压力,可能会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生长空间也可能在偏紧的政策之下受到挤压。

所以,我们预计决策层可能会在宏观管理的思路上有所调整,2015年可能就是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一年,这一次转折的核心抓手就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这不仅会改变中国的宏观政策取向,而且可能改变经济运行逻辑。

二、“一带一路”战略可能掀起国内第四次投资浪潮

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新兴大国在经过起飞的初期都是依靠投资和出口,而经过高速的投资和出口增长后,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经济增长点青黄不接的时候,都容易陷入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境。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政府政策思路的大胆突破和转型。美国在二战之后推出马歇尔计划,日本上世纪70年代提出列岛改造计划,都是如此。这两个计划对美国和日本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今,“一带一路”大战略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大转折点。

从国际层面看,这是中国在新常态之下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改造计划,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构亚洲乃至全球秩序的一次战略尝试。过去中国的开放是以贸易为中心的、被动的单向开放,未来中国的开放将是以投资为中心的、主动的双向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

在连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不仅积累了巨额国内财富,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海外财富。截至2014年,中国已拥有6.3万亿美元海外资产,净资产达到1.8万亿美元,是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海外净资产国。但遗憾的是,如此庞大的海外净资产一直伴随着“负收益”,这主要源自对外资产和负债结构的不匹配,即我们的对外资产60%以上是央行手中低收益的外汇储备,对外负债则有接近60%是高成本的外商直接投资,两者的收益差导致我们在手握巨额净资产的同时,却要向别人支付投资收益。从宏观上讲,这实际上是通过牺牲GNP来换取GDP,并不符合国民福利最大化的原则。

扭转这种困境的关键在重构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即加快非央行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优化对外资产结构,提高对外资产的战略收益。过去央行集中管理外汇资产的结果是大量配置美债等资产,这种资产不仅经济收益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和美元做了嫁衣,妨碍了人民币国际化,不符合中国的利益。现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战略的实施,推动国内企业赴海外投资,既能推动国家对外资产的多元化,又能拓展中国的海外存在,推动战略外交,一举两得。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重构还将深刻改变国际金融版图,未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将大有作为,有望打破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IMF和亚洲开发银行对国际金融版图的垄断。历史上,日本和美国在这个阶段同样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而当国家需要通过对外产能输出化解产能过剩时,外汇储备恰好可以用于为国内企业的海外拓展提供融资支持,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多边金融机构。美国主导建立了世界银行,日本主导建立了亚洲开发银行,这一方面可以支持本国的海外投资,另一方面也让两国在国际舞台上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这正是目前中国最为需要也最为欠缺的,而亚投行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这一窘境。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美国的西方盟友已经先后宣布加入亚投行,韩国、澳大利亚也确定加入,由美日垄断的国际金融版图开始悄然瓦解,这或许意味着一个金融多极化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从国内层面看,“一带一路”可能点燃继1993年、21世纪初入世和2009年“4万亿”之后的第四次投资热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投资热潮。第一次是1993-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各地掀起市场经济的第一波投资热潮,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创纪录的62%;第二次是2003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产能收缩告一段落,在2001年入世的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叠加的影响之下,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迎来黄金增长期,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的高增长,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第三次是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决策层推出“4万亿”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0%,拉动中国经济迅速触底回升。在那之后,投资便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之下持续回落。尤其是2013年以来,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以上大幅滑落至15%,创2001年以来新低。不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落实阶段,投资低迷的趋势可能出现逆转,中国经济的第四次投资热潮可能即将拉开序幕。

从纯经济角度看,相关项目建设将直接或间接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我们根据公开收集的信息统计,各地方“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元,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考虑到一般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一般为2-4年,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或在3000-4000亿元左右;而海外项目(合计524亿美元,每年约170亿美元)基建投资中,假设1/3在国内,2015年由“一带一路”拉动的投资规模或在4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基建乘数和GDP平减指数的影响,我们预计将拉动GDP增速0.2-0.3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可能重新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可能随之引发。各地方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一带一路”是当前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从2015年地方“两会”透露的信息来看,各地都在上项目,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这可能使地方政府被压抑的投资冲动重新爆发。

总体来看,决策层宏观管理的思路可能在2015年出现重大转折,从紧缩需求倒逼结构性改革的思路,逐渐转向需求扩张配合供给改革的思路,而“一带一路”就是这种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催化剂。



(证券时报)

 

 
 

 

 
 
 
 
 
 

免责声明:
1、本刊所登载报告及资讯是为特定客户和其他专业人士提供的参考资料,文中所有内容均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以及形成其他任何权利义务的要约和承诺。本公司虽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准确可靠,但本公司并不对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有关联的任何个人均不承担因使用本报告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2、投资我公司所管理的基金前,应仔细阅读相关的《基金合同》及最近更新的《招募说明书》。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