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所管理的多只基金产品披露了2025年第2季度报告。今天,就在这里和大家聊聊我的核心看法。
一、市场整体观点
2025年二季度,我们对市场整体观点发生变化,投资思路从“先防守,红利为主、科技为辅”的保守策略切换为“不再刻意控制总仓位,消费为主、科技和红利为辅”。主要原因是:
(1)此前我们最担心房地产及其引发的地方债问题已经过去。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系统性调整,调整的深度和幅度都相对明显。
房地产的冲击有三波:第一波是房地产本身销量的冲击,第二波是上游新开工的冲击,第三波是最终传导到对竣工产业的冲击。它的下滑对经济的冲击需要一定时间去体现。比如以最后对竣工的冲击为例,可能在房地产刚刚开始下滑的时候,前端的销量和新开工都已经下滑了较高的幅度,但竣工才刚刚开始了个位数的下滑,一直到去年,竣工行业才开始有较为明显的下滑。所以我们始终在等“第三只靴子”,也就是最后一只靴子落地才能放心。可以说,压力最大的时候就是去年下半年。
当第三只靴子落地之后,我们发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容量确实超出预期。因为换作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金融史来看,这样大的调整可能会引发一场经济或金融危机。但我们中国经济现在无论是银行资产负债表,还是居民老百姓的个人资产负债表,虽受到一定影响,但整体可控,并扛住了冲击。所以这也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最担心的事情已经过去。
(2)压力过去了,当下时点可以更乐观了吗?
当下,我们不仅不悲观了,甚至还有一点兴奋。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深度观察经济数据,从宏观到微观都在跟踪一些经济现象。一方面确实看到有些行业和板块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另一方面,也看到很多行业和板块在高速增长。
总之,中国老百姓的勤奋努力、务实进取,让我们从企业层面真切体会到“中国经济像大海一样能抵御惊涛骇浪”。从我们跟踪的这些企业发现,企业家在疫情、贸易战冲击下没有躺平,只要有新机会就能创造出令人吃惊的增速,且这种增速是在近两三年经济已有较大压力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我们对权益市场不悲观,甚至乐观、兴奋的原因正在于此。
二、当前投资思路
面对当前市场,落实到投资层面,对我们的投资范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第一阶段(比如2019年到2022年),A股投资的核心有效方法是选择好行业,就是景气度投资,通过重仓景气度好的行业大概率就能大幅获得超额收益,如过去爆发的新能源、白酒等行业,考验的是基金经理能否选出并跟踪景气度最好的行业。
过去两年是第二阶段,对应的要求是要有宏观层面的思路,需要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国际局势等有更全面的考虑,具备N+1层思维,对应的是基金经理在大类资产配置上的能力,包括股债配置、仓位择时判断、中长期利率中枢方向变化的把握等。
到今天这个时点,市场进入新的局面:第一,宏观层面大的波动已告一段落,无论是国内房地产冲击、全球贸易战影响,还是债券利率、商品价格等资产价格波动,未来波动相比过去两年会有所放缓;第二,行业变化不会像以前那么大,不会再有那么多全行业性机会,高增长行业仍会出现,但投资机会不再能通过行业层面选出(自上而下分析未必能覆盖这些公司),需要自下而上的能力,考验基金经理能否具备自下而上的个股分析能力。
当下我们的核心投资策略是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靠企业家、员工的创造力和勤劳奋斗创造出超额价值。最近一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准备工作,现在我们发现有一大批具备增长潜力的公司,这也是我们后续集中投资的潜在标的。行业选择上我们会以新消费行业为主、科技和红利行业为辅。
风险提示:本材料由万家基金提供。证券市场价格因受到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市场变动、行业和个股业绩变化、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和交易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波动,将对基金的收益水平产生潜在波动的风险。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候应详细阅读该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基本情况,及时关注本公司官网发布的产品风险等级及适当性匹配意见。由于各销售机构采取的风险评级方法不同,导致适当性匹配意见可能不一致,提请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要根据各销售机构的规则进行匹配检验。基金法律文件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产品风险等级因参考因素不同而存在表述差异,风险评级行为不改变基金的实质性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应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并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