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想向专业基金经理了解一下,脑机接口这一板块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值得普通投资者布局吗?
A:在科幻电影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残疾人借机械臂弹唱、人类凭“意念”操控机械的场景。如今,不断发展的“脑机接口”技术,正将这些幻想变为现实。简单来说,脑机接口是一种将人脑电波转化为机器信号的技术,可以帮助行动不便者操控设备。进展方面,号称“硅谷钢铁侠”的美国富豪马斯克6月27日展示了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最新成果。孟加拉国《金融快报》28日称,该公司透露目前已经有7名失去活动能力的受试者接受了脑机接口植入手术,并“最快在2026年有望让盲人复明”。具体到投资中,脑机接口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未来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投资机会。但目前国内并无实质性产业突破,近期的行情演绎我觉得更像是短期炒一把,长期机会还需要对产业进展保持观察。
Q:近期半导体周期见底迹象明显,从量化投资角度看,如何把握半导体板块的投资时机和节奏?
红利板块在过去一段时间表现突出,在经济温和复苏背景下,未来红利策略的超额收益是否还能持续?哪些行业的红利股更具投资价值?
A:我个人是比较看好半导体方向的投资逻辑的。目前看半导体是由三重逻辑共同驱动的:周期见底+AI驱动+自主可控,目前看具有较为明显的投资性价比。向后看,随着半导体的库存调整逐渐到位,芯片产业链开启了上行通道,再加上政策的支持,这些都给产业带来了中长期稳定向好的信心。就最近的走势来看,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半导体方向已表现得更加抗跌,趋势上也在默默地相对走强了,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具体到投资节奏上,我认为当前布局的机会是大于风险的。后续如果遇到回调,还可以考虑适当提升仓位。
红利方面,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红利投资的长期生命力的。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逐步触及到成长的天花板,进入成熟阶段。竞争格局趋向稳定,市场对其的估值分歧也随之减弱,降低了估值波动对股价的影响,股价表现也越来越贴近其真实的盈利增长。参考海外成熟市场的过往情况,发达国家的传统行业普遍进入成熟期,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股票估值稳定,波动主要由企业盈利因素产生。红利投资从产品数量以及产品规模上都是非常主流的投资方式。此外,“高股息+低估值”,为红利资产同时赋予了进攻属性和防御属性,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持续性和适应性都挺强的。具体投资中,可以关注一下相关红利指数产品,比如中证红利指数、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等。
Q:当前港股科技板块受美联储政策及地缘政治影响较大,万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发起式联接(QDII)C(018476)该基金更适合作为卫星配置还是核心持仓?
若投资者已持有A股科技主题基金,增配该产品是否能有效分散风险?
A:当下,我认为是需要战略性重视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的,尤其是港股互联网板块。港股科技方向经过之前的回调和横盘震荡,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整固。下半年随着经济修复和政策加码,互联网和科技龙头的业绩有望继续回暖,AI产业也将贡献增量。估值方面,在全球权益市场中,港股绝对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水平,中长期配置价值仍然较高。而且国内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海外降息预期也有利于提升港股估值,恒生科技将是率先受益的方向。政策支持力度大+盈利增速居前+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意味着当下具备较高的投资机会。具体到资产组合中,我觉得可以作为卫星资产,来提升组合的收益弹性。
A股科技和港股科技虽然都涉及科技领域,但由于市场环境、公司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同时配置的话,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分散风险的效果。不过,想要更好地分散风险,还是建议增加对多元资产的配置哈。
Q:$万家中证A500ETF发起式联接A$作为目标ETF的联接基金,其90%以上资产需投资于目标ETF。这种结构如何影响跟踪误差?与直接投资ETF相比有何优劣势?
A:一般来说,ETF仓位更高,跟踪误差相对更小。具体到投资中,如果对指数跟踪效果要求高,同时希望像股票一样进行灵活交易,那么投资ETF可能更能满足需求。但如果没有太多时间盯盘,同时希望资金门槛更低,那么ETF联接基金则更能满足投资需求。
与直接投资ETF相比的话,ETF联接基金可以说为场外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简便的跟踪ETF的方式,其资产的90%甚至95%以上投资于相应的ETF。这种基金不需要投资者拥有股票账户,使得无法直接参与ETF市场的投资者也能间接分享指数增长的红利。而且场外交易无需实时盯盘,不用上班时间还担心能不能买上,适合上班族,只要投资者在交易日当天15点闭市之前申购ETF联接基金,即算当天申购。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个人需求,灵活地申购和赎回,有效管理自己的流动性。
Q:$万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发起式联接(QDII)A$ 基金基金在跟踪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时,如何通过优化投资策略,更好地捕捉行业变革带来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在 AI 赛道布局较晚但有潜力实现弯道超车的企业,基金在配置上会有怎样的考量?
杨坤经理您在管理基金时,如何平衡外部贸易摩擦风险与南向资金流入带来的机遇?在资产配置上,是否会针对不同企业受关税政策影响的程度差异,做出相应的调整?
本月指数调整纳入了比亚迪等企业。新成分股的纳入会改变指数的整体结构和投资风格,这对基金的跟踪效果和投资组合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杨坤经理您计划如何快速适应这种变化,确保基金能够精准跟踪调整后的指数?在跟踪误差控制上,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新纳入的比亚迪等企业与原有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在业务模式、增长逻辑上存在差异,杨坤经理您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对基金业绩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在投资组合中协调不同类型企业的权重,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优化?
A:港股自2021年起连续几年持续下行,回调深度和调整时间都较为充分了。2024年以来,港股见底信号反复出现,比如市场对利好事件和数据表现得较为敏感,并迎来阶段性快速上涨,对利空消息和事件则相对钝化,侧面反映港股前期调整充分,资金出清较为干净,剩余持有人较为看好后续表现。互联网板块可以说是港股市场中较具特色的板块,特别是DeepSeek的出现,不少互联网公司成为了未来人工智能领域较核心的一批参与者。
就拿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无论是前期的用户积累、产品化能力、庞大的资金体量,还是广泛的用户数据,都为未来AI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端落地提供了重要基础。另外,在公司治理方面,今年核心公司陆续发布业绩报告和未来业务规划,向市场传递出强有力的信心。
从这些角度来说,港股的互联网科技板块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也非常值得投资者关注。万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发起式联接作为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其投资目标是通过跟踪、复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为投资者获取市场长期的平均收益。原则上采取完全复制的方法进行投资管理,努力拟合标的指数,减小跟踪误差,将基金跟踪误差控制在较低范围之内,导致跟踪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基金申购赎回、标的指数成分股调整、成分股分红和基金费用等因素。同时,这只基金采用有效的量化跟踪技术,来降低管理成本。
Q:最近上证指数突破两年内高点,未来如何看呢?相对于盘子小的北证又该怎么走呢!
A:今年以来政策端呵护明确,增量资金稳市场态度清晰。尽管短期市场可能还会区间震荡,但我相信中长期的经济基本面是向上的。大家也看到了,近期市场对外部风险呈现出一定的脱敏或钝化,整体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因此,我对未来的市场走势是充满信心的。
北证50方面,就流动性来说,目前市场成交量保持在1万亿以上,整体是一个偏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小盘风格的超额表现。向后看,经济基本面和资本市场有望持续改善,风险偏好继续提升,小盘风格或继续走高。再加上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新兴产业长期占主导的趋势中,小盘风格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Q:我想问科技板块的高波动性怎么看,如何在把握机遇?
A:科技板块的高波动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与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以及市场对其未来潜力的较高预期都有一定关系。就当前市场来看,科技成长方向较为契合经济转型升级诉求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的趋势,未来或是一条充满机遇的投资主线。总之,在政策护航、行业发展、资金流入的背景下,我对科技成长方向的长期投资机会是充满信心的。
Q:请问杨总是如何看待近几日上证指数的突破的呢?这个突破是否有效?这是A股历经四年熊市终于要在2025年下半年开启新一轮牛市的起点,还是类似于过去四年多次出现的触顶诱多呢?您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对于A股处于关键选择期的状态下,我们这些普通散户投资者的操作策略应该如何选择呢?你觉得我们是应该减少权益资产避险,同时增配债券呢,还是说暂时不动观望比较好呢?
上半年以来,港A股最火热的赛道无疑是创新药、AI关联科技产业、新消费等,您觉得下半年这些赛道是否还有机会,哪个赛道的机会更大呢?原因是什么呢?
过去两年来,港A股板块轮动极快,您觉得基于对港A股下半年整体投资机会的判断,下半年总体而言,我们应该是继续增配高成长的创新药、AI、新消费等热门赛道总体机会更大,还是可以提前埋伏收益稳定的价值股,为板块轮动做准备呢?
总体而言,你觉得下半年A股、港股、美股相比,谁的投资机会更大呢?港股、美股的指数基金是否有配置机会呢?
A:短期来看,最近上证指数一度创下了年内新高,在当前这个位置有一定的回踩、整固,我觉得属于正常现象,也是比较健康的走法。但是如果看一下其他指数,比如一些偏成长风格的指数,其实距离年内高点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我觉得后续可能还有机会继续表现。从中长期维度看,市场整体并没有特别大的下行风险。今年以来政策端呵护明确,增量资金稳市场态度清晰。尽管短期市场轮动加剧、区间震荡,但我相信中长期的经济基本面是向上的。大家也看到了,近期市场对外部风险呈现出一定的脱敏或钝化,整体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因此,我对中长期走势充满信心。
结构上有几条主线供参考:一是偏防御的资产,比如红利,可作为底层配置;二是稳增长政策出台、落地及效果显现背景下,内需消费类板块后续值得关注;三是科技成长相关主题,这一方向较为契合经济转型升级诉求及全球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趋势,可以说是充满机遇的投资主线。
Q:自DeepSeek问世以来,市场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关注度极高,像阿里、腾讯等互联网科技巨头都在AI大模型等方面有诸多动作,比如阿里旗下的 “通义千问”,腾讯的 “混元” 大模型等,请问您在研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成分股时,对于这些布局AI的公司会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来评估其投资价值呀?是更侧重于技术的先进性,还是商业应用场景的落地,或者是其他维度呢?
如今互联网科技行业变化飞快,新的应用和模式不断涌现,同时政策等方面也可能会有影响。想问问您,当遇到市场风格切换、政策调整或者像这次AI 技术浪潮等突发情况时,您会如何应对呢?比如近期国产芯片的突破,您觉得这对投资组合中的相关科技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是否会考虑调整仓位呢?
最后,在过往的投资管理中,您是否遇到过类似我这种初期买入后,立刻面临较大浮亏的情况(写到这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您一般会采取哪些措施来补救呢,我自己就是用的“周定投”,是不是该在市场面临重大调整时加入一些主动加仓的行动呢?或者您还有其他的建议吗?
A:互联网板块可以说是港股市场中较具特色的板块,特别是DeepSeek的出现,不少互联网公司成为了未来人工智能领域较核心的一批参与者。就拿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无论是前期的用户积累、产品化能力、庞大的资金体量,还是广泛的用户数据,都为未来AI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端落地提供了重要基础。另外,在公司治理方面,今年核心公司陆续发布业绩报告和未来业务规划,向市场传递出强有力的信心。从这些角度来说,港股的互联网科技板块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也非常值得投资者关注。
向后看,因为港股市场汇集了众多中国互联网和科技龙头公司,成为了机构竞逐AI核心资产的一个重要目的地,目前港股科技具有较为明确的投资空间。具体到投资标的上,可以关注一下万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这只基金的标的指数深度聚焦AI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成分股囊括了中国的互联网科技龙头公司,涉及云厂商、AI大模型、AI应用等热门领域,随着AI产业的飞跃,该指数的成分股具有较大的先发优势,长期确定性较强。
再重点回答下您的第三个问题哈。目前市场板块之间轮动较快,投资中如果看到某个方向已经涨幅明显,就尽量不要追上去了。平时也可以多看看大师们的经典书籍,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另外就是,如果您选择的方向没有明显的瑕疵,或者说长期基本面没有问题,那么就无需因为短期的波动而改变自己的投资计划,定投是个不错的投资方式。最后,还有一个小建议哈,投资中尽量摒弃“一夜暴富”或者短期想要赚很多钱的心态,然后在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基础上,选择那些长期景气向上的标的。
Q:在AI领域迅猛发展的当下,您觉得这会给咱们基金持仓里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带来哪些具体的机遇和挑战呢?未来的投资布局中,又打算如何抓住AI相关的投资机会呢?
A:我觉得,AI叙事可能会持续催化港股互联网板块。特别是DeepSeek的出现,不少互联网公司成为了未来人工智能领域较核心的一批参与者。就拿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无论是前期的用户积累、产品化能力、庞大的资金体量,还是广泛的用户数据,都为未来AI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端落地提供了重要基础。另外,在公司治理方面,今年核心公司陆续发布业绩报告和未来业务规划,向市场传递出强有力的信心。从这些角度来说,港股的互联网科技板块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也非常值得投资者关注。
风险提示:本材料由万家基金提供。证券市场价格因受到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市场变动、行业和个股业绩变化、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和交易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波动,将对基金的收益水平产生潜在波动的风险。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候应详细阅读该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基本情况,及时关注本公司官网发布的产品风险等级及适当性匹配意见。由于各销售机构采取的风险评级方法不同,导致适当性匹配意见可能不一致,提请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要根据各销售机构的规则进行匹配检验。基金法律文件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产品风险等级因参考因素不同而存在表述差异,风险评级行为不改变基金的实质性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应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并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