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之前一轮强势表现后,近期创新药板块出现了震荡,港股创新药指数也同步调整。这是突破后的整固蓄力,还是阶段性的见顶?市场众说纷纭。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淡化短期涨跌的噪音,聚焦长期的产业逻辑,才能更好地做好创新药投资。
近期板块调整的主因是海外因素的扰动,叠加板块前期涨得较多,因此波动也相对大一些。但从产业层面看,中国创新药正在迎来加速成长期和业绩兑现期,基本面反而越来越扎实了。简而言之,医药板块经过4年多时间的调整,今年以来底部反转趋势凸显,政策面和基本面均迎来了大幅改善。
政策方面,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表示,计划于年内发布第一版丙类药品目录,将会提高创新药的医疗用药占比,利好相关药企的业绩增长。“创新药支付难”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这意味着创新药的市场化落地已为时不远,提升药企的赚钱能力。
业绩方面,多家药企2024年实现了盈利,或是预告了2025年扭亏为盈,伴随着更多创新药商业化,行业逐渐步入盈利改善期,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潜力大单品驱动下,本土创新药有望进入新一轮的收入和利润加速期。
此外,多家药企研发出来的新药,进行了海外授权合作(即“license out”),得以尽早回笼了资金。我看到Insight 数据库披露的一个数据,2024 年国内共达成了 79 起新药(包括改良型新药)license out 交易;2025 年前5个月,国内就已经达成了 24 笔新药出海交易,合作项目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中长期来看,全球创新药交易中,中国企业的交易笔数和份额提升,验证了中国药企的全球竞争力。相对而言,创新药的授权出海,受关税影响较小,通过这种形式能很好地实现全球商业化价值,带来收入增长。
另据国投证券统计的基金2025年一季报数据,一季度所有基金对Biotech创新药的重仓市值达576.22亿元,环比增长62%,机构对创新药板块的偏好有了大幅提升。
总之,在政策、产业和业绩三因素共振下,创新药有望进入价值重估的新发展周期,依旧是医药板块明确的长期主线。
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大、产品价值高,是中国科技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空间和确定性并不逊于其他科技资产。随着前期的上涨,市场对创新药产业逻辑的认知加深,也是另一种认知层面的“支撑力”。凭借扎实的产业逻辑和独特的科技属性,创新药龙头公司有望在市场情绪好转的过程中吸引更多关注。作为聚焦港股创新药龙头的指数基金,万家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520700)值得投资者关注。
风险提示:证券市场价格因受到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市场变动、行业和个股业绩变化、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和交易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波动,将对基金的收益水平产生潜在波动的风险。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候应详细阅读该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基本情况,及时关注本公司官网发布的产品风险等级及适当性匹配意见。由于各销售机构采取的风险评级方法不同,导致适当性匹配意见可能不一致,提请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要根据各销售机构的规则进行匹配检验。基金法律文件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产品风险等级因参考因素不同而存在表述差异,风险评级行为不改变基金的实质性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应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并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