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下旬以来,港股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现强劲,其中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恒生科技等指数的涨幅较为领先。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港股似乎是踩下了“刹车”,迎来了止步回调。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那么,港股“踩刹车”之后,又到“上车”时点了吗?
港股为何调整?
首先,我们来看看港股为何调整。
近段时间,港股短期快速反弹,积累了不少获利盘,从交易层面看,不排除有获利了结的举动,这在交易层面引发了技术性调整。此外,港股市场允许做空的存在,有一批对冲基金会在情绪高点的时候来做空,也造成了港股调整的压力。
从资金层面看,由于美联储尚未降息,海外流动性未见宽松,国际地缘政治也趋于复杂,因此近期港股呈现外资流入放缓迹象。
港股的盈利预期向好
决定市场最终走向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当前,房地产政策持续宽松,互联网平台经济也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内经济持续复苏的确定性很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也宣布,上调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0%,理由是一季度中国GDP增长强劲,且近期采取了有关政策措施。
浙商证券指出,虽然近期港股市场调整,但根据彭博一致盈利预测,市场对于港股的盈利预期并没有明显变化。在盈利持续向好之下,近日,瑞银将对中国股票的评级调整为“超配”,并指出部分海外长期资金已开始积极购入中国股票。
为此,兴业证券在6月2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大涨之后,获利盘回吐实属正常,行情将步入震荡期。本轮港股行情较2022年末至2023年初的反弹更有持续性,基本面和资金面的变化将驱动第二阶段行情。震荡期安心持有港股高股息资产,逢低布局核心资产。国信证券在港股6月投资策略中也认为,站在中线角度,港股依旧充满机会。
港股互联网龙头受青睐
近期,多家港股互联网公司发布财报,业绩均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在分红上也颇为慷慨。
瑞银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认为,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利润表现好于预期,每股盈利没有下调,这些公司在做大幅度回购或加大分红。由此可见,在港股市场中,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投资价值也是很突出的。尤其是当前市场青睐高分红策略,互联网公司也符合这一选股标准。
此外,互联网龙头公司还通过股份回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板块的吸引力。据新浪基金统计,今年以来截至5月底,港股回购总金额已超882亿港元,其中腾讯控股以332.9亿港元的年内回购额位居榜首,美团、小米集团、快手年内回购额分别为71.74亿港元、23.44亿港元、17.32亿港元,均位于港股前十。
除了海外资金,南向资金越来越成为了港股市场的中坚力量,而在反弹又回调的过程中,南向资金抄底港股的势头未改。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5月29日,南向资金连续10天净买入,年初至今累计净流入资金2694.84亿港元,对港股形成了有力支撑。
一键布局港股互联网龙头
总的来说,在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南向资金持续流入、互联网龙头业绩向好+股份回购的背景下,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汇集了国内优秀的互联网龙头公司,长期增长潜力受到了市场关注,有望迎来反转。
对于不少内地投资者来说,直接投资港股市场有一定的难度,借道指数基金进行配置,或是更合适的方式。
以万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基金(018475)为例,该基金是一个紧密跟踪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基金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管理透明且成本较低的标的指数投资工具,通过该基金可以一键布局港股互联网龙头公司,积极分享指数长期增长的红利,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多多关注一下。
风险提示:本材料由万家基金提供。证券市场价格因受到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市场变动、行业和个股业绩变化、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和交易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波动,将对基金的收益水平产生潜在波动的风险。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候应详细阅读该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基本情况,及时关注本公司官网发布的产品风险等级及适当性匹配意见。由于各销售机构采取的风险评级方法不同,导致适当性匹配意见可能不一致,提请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要根据各销售机构的规则进行匹配检验。基金法律文件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产品风险等级因参考因素不同而存在表述差异,风险评级行为不改变基金的实质性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应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并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我国基金运营时间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