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板块机会加速轮动;
当一大波明星基金跌落神坛;
当银行理财也无法确保“躺赚”;
我们还能投什么,才能尽量稳住投资的小船?
以上种种,不禁让人想起一个词——资产荒。
资产荒在金融市场并不罕见。每当流动性宽松领先于信贷需求恢复时,资产荒就会作为经济复苏重启的中间产物出现。换句话说,资产荒的核心是市场上的资金与可投资产之间,产生了错配。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下降,特别是房地产等高利率主体投资回报率的下行导致高收益固收资产供给明显萎缩,是造成资产荒的主要原因。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较为直观的影响即为不断下行的传统稳健类资产的收益。
一边是资产荒,一边是居民储蓄倾向仍然相对较高。此前,央行公布1月存款数据,人民币存款大增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新增6.2万亿元,创下单月纪录,总量已经突破126万亿元。事实上,早在2022年居民存款便已经大增17.9万亿元。
面对“资产荒”+“高储蓄”,目前还能投点啥?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投资预期,另一方面还要做好资产配置,以期进可攻、退可守,较全面地把握不同市场下的投资机会。就像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所认为的那样:“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市场,确定好投资类别。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需要债券类资产
债券资产,正在成为不少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必选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债券类资产的长期收益较为可期,另一方面整体波动较小,有助于平滑组合风险,提升持有体验,同时有助于做到对组合的长期持有。
以中证全债指数为例,自2002年12月31日以来,该指数尽管偶有波动,但长期走势依然是一条向上的优美曲线,如下图所示:
中证全债指数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
统计区间:2002年12月31日—2023年3月31日
在回撤数据方面,中证全债指数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自2021年4月1日以来,中证全债的最大回撤为-1.17%,同期沪深300的最大回撤为-34.31%。
总之,债券类资产在收益性、安全性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底层资产配置的需求,同时还能有效提升投资体验。
以万家民瑞祥和为例,该基金采用哑铃型的仓位结构,其中底仓部分主要配置高等级信用债,杠杆部分则是利用长期限、无信用风险的利率债进行波段交易,同期,组合配置极低仓位可转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择机获取收益。
具体到操作层面,该基金会根据行情变化和申赎情况灵活调整债券久期和杠杆水平,兼顾流动性管理和回撤幅度的同时提升投资回报。
关于后市,基金经理周潜玮认为,在中性假设下考虑仍是震荡行情,波动区间会有所放大,以“看短做短” 相机应对。从基本面的角度看,债市中枢会较2022年略有上行:面对当前“弱现实+强预期”的组合,我们会着重观察从政策转向到效果落地的过程,并根据财政端对经济的拉动力度,进一步明确长债的定价区间。而在流动性层面,考虑到从管控放松到经济反转的过程中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阻碍,货币工具发力的退出言之尚早,当债市出现安全边际时,仍有交易机会值得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