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实地调研如今已是分析师们的家常便饭,全国各大机场的候机厅时常闪现着他们的身影。对于分析师来说,只有了解了上市公司的方方面面,才能底气十足地推荐给投资者,不然被人三言两语问倒了,恐怕会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斥资几千万上亿元买入一只股票,如果没有经过深入的调研剖析,是很难贸然作出决定的。
在国内股市建立之初,价值投资理念并不太流行,上市公司调研是一项十分“奢侈”的工作,不少主流的投资报告,竟然是基于技术分析层面的。时过境迁,如今各家基金公司和券商的团队,都拥有数量可观的投研人员,每周甚至每天,都有人奔波于调研的路上(无论是上市公司调研、还是行业草根调研等)。
上海证券报曾如此报道一家投资机构的情况:公司的投资经理近期基本都到外地调研了,采访要提前几天预约,他们现在不是在公司调研,就是在去公司调研的路上。“有些换手率高的基金经理,以前交易时间要关注行情走势,外出调研的次数较少,但最近几个月来,实地调研的次数也变多了,盯盘时间变少了。”
如今A股公司已经接近4000家,遍布全国各地,一些偏远地区的上市公司,调研就挺折腾的。有分析师就透露,曾经去调研过深圳一家上市公司的新项目,先是坐火车到青海西宁,然后再坐长途火车到塔里木盆地,随后换上汽车赶赴项目所在地,行程达到几千公里。
为何这么辛苦也要去调研,上证报道出了缘由:价值投资回归主流,博弈赚钱变得越来越困难,对公司基本面研究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狂轰滥炸的卖方研报已经满足不了胃口,机构更加倾向于亲自去上市公司实地调研,或者找认可的行业内专家和企业一线人员交流。假如一只很稳健的股票突然跌停了,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必须知道上市公司值多少钱,只有把握了公司价值,才能处变不惊。
国信证券曾这样描述分析师的调研步骤:通常来说,分析师通过公开信息研究,对某家公司确定感兴趣了,就开始主动联系公司的证券事务代表或董秘。分析师在调研之前,会对调研对象历年的公开信息充分熟悉,并准备调研提纲。分析师在调研时,会通过与公司管理层的交流、实地考察,确定公司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并对公司发展计划有所了解。分析师要完成一篇报告,往往需要反复调研,甚至通过后续的电话调研进行跟进和信息确认。
调研的形式一般分成单独调研和联合调研。一般,卖方分析师会首先进行单独调研,如果后续会对公司进行覆盖并向投资者推荐,则有可能组织感兴趣的一大群小伙伴一起进行联合调研,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机构会关注哪些方面呢?总结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行业状况。上市公司高管都是所处行业的专家,所以分析师多半都会先问问行业发展状况、未来成长空间、国内外市场的对比、产业链上下游等等传统问题。
接下来就会落实到公司的具体层面了,包括公司经营状况、竞争态势、主要竞争对手等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更细节的,诸如龙头产品、新品研发、订单状况等都会涉及。
然后是市场很关心的财务方面,分析师会希望公司对已披露的财务报告数据进行解读;此外,由于分析师需要构建盈利预测模型,会希望企业对未来产品价格变化、原料价格变化、销售费用投入等给予一些指引。
证券时报曾如此详细描述调研的过程:机构要参观生产车间、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沟通,从生产到销售、从销售到回款、从高管思路到高管未来构想,一一调查清楚。如果对这家上市公司的情况了解得还不够,还要对上市公司供货商和销售商等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调研。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人,从车间生产和库房存货也能判断出经营的情况,尤其是从上市公司上下游产业链获得的数据。比如说,调研煤炭企业,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销售状况是调研时最关注的方面。现场调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确认其关键数据和前景是不是属实。
经过详细调研之后,如果机构认可了上市公司的价值,就有可能买入该公司股票,为投资者创造回报。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接受机构调研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国信证券在研究报告《卖方调研是个shenmegui?》中是这样解释的:卖方分析师大多对资本市场有更深的洞见,为公司后续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甚至 IPO都可以给予一些建议。此外,分析师大多对所负责的行业有着多年经验,对行业发展趋势也具有一定洞察力,与企业互相交流,也可创造双赢局面。
如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越来越规范,比如说,哪些机构前来做了调研,问了哪些问题,上市公司都会在公告中进行详细披露,投资者足不出户,也能及时获得信息,享受与机构相似的“待遇”,有兴趣的投资者不要错过啦。
资料来源:
《国信证券新三板行业重大事件快评:卖方调研是个shenmegui?》国信证券2017-03-27
《上市公司现场调研一碗水端平》证券时报2013-07-25
《公私募基金投资调研:选股时代比拼专业定价能力》上海证券报2018-07-24
《基金经理频繁调研都在关注啥?重点关注“四个匹配”》上海证券报2017-06-20
声明及风险提示:以上券商观点不代表万家基金的观点,亦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及法律文件。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候应详细阅读该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基本情况。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