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 陈曦
近日,万家社会责任18个月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拟任基金经理莫海波先生做客中国基金报粉丝群。
在今年年初,市场多数人仍判断2019年上半年股市继续低迷,下半年有结构性机会,但目前迅疾上涨的股市让不少人措手不及。对此,莫海波表示,2019年以来的上涨主要受春节后外资流入、中美谈判、信贷数据等因素影响,大盘走出了连续强势上涨行情。他指出,短期市场上涨过快,可能会需要后续的回调来进行消化。但市场有较大概率走出底部运行区间,这期间可能会有磨底和探底的过程,但整体对2019年的行情比较乐观。
以下是此次内容实录,供大家参考。
问:国内经济并未出现好转,企业经营依然艰难,股市却逆势上涨,而且现在涨幅很大了,现在还适合投资股票型基金吗?现在投资股票型基金,您会给普通个人投资者哪些忠告?
莫海波:此轮股市上涨是基于去年大幅下跌的一轮修复,从估值上来看,现在沪深300大概在13倍左右,相对于历史均值来看,其实处于偏低的位置。所以我们认为现在投资基金,从长远来看,仍然是不错的机会,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投资基金较好的方法是定投,股市不论是上涨下跌还是震荡,定投都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式。
问:最近的行情一直在疯涨,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最近是否会回调?
莫海波:最近行情从2400多点涨上来,我们认为这一次上涨的核心逻辑是流动性主导的,所以认为后期会有回调的可能,但回调的幅度不会太大,现在这一波行情走到3100点附近,场外仍存较多踏空资金,这些资金可能会在大盘回调的过程当中会慢慢入场,这样就有可能会把下跌的空间锁死,导致回调的幅度不会太大。
问:目前经济承压趋势并没有结束,有预测称今年年底才会真正触底,而目前股市已提前反弹,其实2015年的牛市同样也缺少基本面的支持,那今年的行情与2015年类似吗?
莫海波:国内经济从去年二季度阶段性见顶以后,现在还在探底的过程当中,但是可以看到股市已经提前反弹,从我们的观察来看,今年的核心变量是流动性,虽然经济在下滑的过程中,但是由于政府有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所以今年的流动性环境应该是略偏宽松的,这就有可能带来利率的下行,同时伴随着风险偏好的提升,从而导致了这一波的反弹。
问:今年以来业绩爆雷重灾区的个股平均暴涨50%以上,今年投资的策略是否不用过多关注基本面了?
莫海波:年后的反弹更多是由于流动性充裕带来的风险偏好提升,对于不用关注基本面的论点,我们认为类似的观点是不恰当的,因为每一次行情想要走得长远,第一阶段可能是由于风险偏好提升促成,而后面就一定需要基本面的支撑,才能走出比较大的行情,所以我们认为当过了第一阶段,行情步入下个阶段之后,基本面就会主导整个市场的行情。
问:2019年第一季度就上了3000点,对于今年预判有没有可能破3500?今年回调性下探可能性会不会很大?
莫海波:如果流动性不出现大的拐点,比如CPI上涨,或是外围因素导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转向的话,今年还有上涨的空间。从技术层面分析,我们认为今年即使出现回调,程度上来讲应该也不会太深,市场较普遍的看法会认为踏空以后就是希望,等回调后入场。有人跌5%就可能出手买,有人跌10%可能买,这样会把下跌空间缓慢往上抬。
问:沪深300指数估值是否已经过高?还能进场吗?
莫海波:沪深300截至3月9日收盘为止,估值大概在13倍左右。按照历史的估值来看,其实也处在平均估值以下。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时间稍微拉长来看,现在其实是可以入场的时点。
问:在这轮行情中,我们看到一些业绩并不好的二月份商誉减值的股票暴涨了好几倍,白马蓝筹现在有涨不动的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您认为是超跌反弹,还是反转?
莫海波:今年反弹的核心逻辑是流动性充裕带来的风险偏好提升,阶段性对风险偏好最为敏感的小票可能涨幅较好,所以出现了创业板跑赢白马蓝筹的现象。这也不是A股特有的,我们认为这一波行情有可能在第一阶段是大家觉得经济还没触底,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还是比较大的。在二季度最晚到三季度,可能经济会见到阶段性的低点。从而由于盈利预期下降,基本面慢慢触底回升,这就会是上涨的开始。所以我们认为今年的行情还是不错的。
问:万家社会责任18个月定开混合里面的社会责任投资策略是什么?能不能详细讲解一下?它的优势在哪里?如果现在选择投资这只基金它的话理由是什么?
莫海波:关注一家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主要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本身承担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比如对于碳排放方案、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情况、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的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二是看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例如公司雇佣员工情况、员工的福利和薪酬情况、与供应商的关系、公司的产品是不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是否为社会贡献了税收等等,这些就是社会责任履行的状况。第三是看公司治理情况,比如董事会的架构是否完整、股权架构是否合理、管理层的薪酬、商业道德还有内部治理是否符合现代企业的制度等等。
我们正在发行的产品对标的公司的选择设计了评分模型,我们有单独的股票库,这支基金中80%的资产必须投资于这一股票库,并且模型会对其中的有些指标进行量化,包括每股收益,员工的人均税收,研发强度,资产负债率等等,对于这些因子赋予了权重以后,依据模型排名前40%的上市企业就可以自动进入股票库。另外最近一年已经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也会自动进入股票库,包括存在公益项目开支的公司。
问:如何看待最近科技股从5G,到柔软屏,再到边缘计算的暴涨?
莫海波:我们认为科技行业是有其内在的创新周期的。最近市场的热点也是沿着这一创新周期的线索缓慢展开。每一轮创新周期都会遵循从网络到终端,再到内容和应用的这样一个规律上。上一轮科技创新周期其实是从4G开始,催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之后推动了像网络游戏直播、云计算等新内容新应用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2014-2015年出现了很多牛股,其实也是在这些领域里面。这一次我们可以看到与之相对应的创新周期是从5G技术的进步开始,这也势必会带动终端软件功能需求的变化。
比如大家倾向于使用更大的屏幕,有更好的交互体验,用一台手机替代iPad和笔记本等等,我们认为市场主题展开的背后都是有清晰的脉络和主线的。从5G开始的科技创新周期,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地位,是未来5到10年不容忽视的一条投资主线,新一轮的成长周期也将围绕此线索逐渐展开。
问:新能源车感觉叫好不叫坐,上游钴锂去年跌幅较大,股市短期涨幅巨大,重仓和空仓都比较难受,您怎么看后面的行情演绎?
莫海波: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趋势。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条,完成了从0到1的转变。我们认为从今年开始可能会演绎从1到10的增长。所以新能源应该会是大周期的开始,未来随着产业蛋糕做大,未来很多股票可能会成为这些细分行业的龙头,市值出现较大增长,所以我们认为这一板块还是非常有潜力的。
问:建仓和卖出的节奏怎样把握,比如说一支股票计划买10%或者5%,买入的节奏是什么,卖出的节奏又是什么?
莫海波:我是一个偏左侧交易的选手,假如计划买入10%的话,基本会在这些股票逐渐下跌的过程当中慢慢的建仓,一直买到10%为止。另外就是卖出的时候,同样我也是左侧,如果达到了当时买入时的预期市值,会在左侧慢慢卖出。
问:今年以来大盘持续逼空式上涨,基本没有大幅的调整,而市场中还有很多没怎么涨的低估冷门股,您怎么看待这些滞涨板块呢?
莫海波:我们认为今年行情很可能是W形的走势,去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加上今年刚开年的一段时间,杀出了新低,完成W向下的第一笔,从此以后一直到现在是开启大幅向上第二笔的过程。我们认为可能市场还会有一次调整的机会。因为可以看到在一季度国内经济表现依旧承压,很多企业的盈利预期会有一次下调的过程,再加上这一波行情演进比较流畅,而且比较可观。所以不论是技术面还是基本面,我们认为都支持存在一次W向下第三笔的过程。那时候就会是非常好的中长期买点。所以有些板块可能是和其贝塔属性有关,涨的比较少。但我们认为如果这些行业的基本面情况良好的话,有可能还是会跟着市场一起往上涨。
问:最近一段时间医药器械板块表现不温不火,后期还会继续跌下去吗,是否能继续持有?
莫海波:医药器械是政策压力最小的板块,但由于它是属于医药的子板块,所以如果整个医药板块有压力的情况下,也很难走出独立行情。医药器械特别是耗材有降价的预期还未落地,所以我们认为等到这样的预期落地,再加上现在27-28倍左右的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底部区域,所以仍是不错的机会。
问:您今年的投资策略是怎样的?主要配置在哪些行业和板块,具体理由是什么?
莫海波:2019年以来的上涨主要受春节后外资流入、中美谈判、信贷数据等因素影响,大盘走出了连续强势上涨行情。
具体来看,MSCI外资提前进入A股;中美贸易争端释放积极信号,从美国代表团来华反馈来看贸易摩擦正向乐观态势发展;信贷数据方面,1月社融数据大超预期,预期2月份仍存值得期待的空间;中国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46400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预期33000亿元,前值15898亿元。期间政府在政策上对股市呵护意愿比较明显。短期市场上涨过快,可能会需要后续的回调来进行消化。但市场有较大概率走出底部运行区间,这期间可能会有磨底和探底的过程,但整体对2019年的行情比较乐观。
理由如下: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市场提前反映,政策积极对冲平缓经济下滑;
二是估值处在历史底部,外资积极配置,公司回购增加;
三是政策高度重视,改革加速推进,修复悲观情绪。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战略性看多A股,未来几年有望铺垫中国股市的长牛行情,看好中国改革红利的继续释放,看好经济转型,创新能力将得到提升。
目前配置上来看比较均衡,布局在蓝筹+成长,蓝筹上看好房地产利空出尽,边际放松带来的巨大弹性。成长上看好科技创新如5G、新能源等成长领域,看好经济转型的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网络转载免责声明:凡本大V号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