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课程
你的“退休准备指数”得了多少分?
时间:2019-11-20  

你的“退休准备指数”得了多少分?

 

“养老”虽然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但我们该做哪些准备呢?近期发布的“退休准备指数”可以提供一个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如何“优雅地老去”。

 

01退休准备指数有所下滑

 

近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等机构发布了《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15,相对于2017年的6.312018年的6.65,有所下滑,是近两年来首次下降,主要原因是居民对于退休生活的愿景与信心有所回落。

 

据分析,2019 年中国居民退休指数的构成,与 2018 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退休准备充分度”及“财务问题理解能力”上。可见,不少人对退休生活的准备还不足,同时在财务方面的准备也不够充分。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多为养老做一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以后要过好退休生活,很大程度上还是得靠自己打下的“家底”。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当前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亿,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0。由此可见,未来很可能是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但能提供劳动力的年轻人比例却越来越少,导致供养老年人愈加吃力。

 

02健康寿命重在作息和医疗

如果说衣食住行还可以省着点用,那么医疗费用却是硬性开支。攒下部分养老金的作用,一方面提高退休生活的品质,另一方面以备医疗的不时之需。

 

据统计,中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虽然国内没有老年人医疗开支的比较数据,但可以看看日本的经验:2018年度,人均医疗费方面,未满75岁的人群为22.2万日元,75岁以上则高达93.9万日元,是前者的4倍多。这主要是受到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高端化的影响。

 

健康预期寿命越高,养老生活就越有质量。这一方面需要在年轻时就注重规律锻炼和作息,另一方面获得优质的医疗条件。

 

近日,《南方周末》等机构发布了《2019中国都会人群健康蓝皮书》,聚焦“健康寿命”话题。《蓝皮书》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延长健康寿命,即“活得更长、更健康”的意愿都非常强烈。相较8090后,年长的70后渴望获得更长的健康寿命。

 

然而,阻碍长寿的原因却是,不规律的饮食生活习惯,缺少健康伙伴的专业支持。

 

调研显示,当有健康伙伴提供涵盖日常预防咨询、早期诊断支持、专家医疗资源、持续康复支持和全面财务保障的一站式健康解决方案时,97%的受访者表示将更有信心延长健康寿命。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已经明白:良好的财务状况,对于“健康养老”实在太重要了!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仅靠养老金,恐怕难以高额的医疗费用,导致健康“打折”。因此,为老去的自己存下一笔额外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就很有必要了。

 

03该如何为养老生活存钱?

我们该如何为养老生活“存钱”呢?

 

首先,要坚持投资,争取每个月拿出部分资金,积少成多。

 

其次,要投资在能稳健增值、不断复利的地方,年复一年,雪球才能越滚越大。

 

符合这2点要求的,莫过于养老目标基金!以万家稳健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期混合(FOF(代码:006294)为例,该基金拟通过稳健操作,不纠结于短时间的涨跌,而是将目标瞄准退休生活,力争在长时间里为投资者带来令人满意的回报。

 

我们不妨从现在就开始未雨绸缪。越早开始养老投资,后期复利效应就越明显。更重要的是坚持定投,资金规模越来越大,累积的养老金也越多,就越能“健康养老”。

 

基金定投,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风险提示:本基金名称中包含“养老”字样,但并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养老产品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基金管理人不以任何方式保证本基金投资不受损失,不保证投资者一定盈利,也不保证能取得市场平均业绩水平。请投资者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的相关内容。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易型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取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