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精选基金经理吴印:抓住新蓝筹看好消费行业
2012-08-20 | 聚焦万家
分享至:

尽管市场整体行情不佳,但还是有一些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取得了正收益,万家精选基金就是这样一只基金。截至8月10日,万家精选基金今年以来总回报率为18.71%,在274只可比标准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五(银河基金研究中心数据)。
  

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吴印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蓝筹股的定义正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不管市场如何,那些有望成为新蓝筹的公司仍然具有投资机会。
  
抓住新蓝筹

  
《财商》:你怎么看今年以来的市场?
  
吴印:其实近一两年来,整个市场和之前大的格局不同。之前的市场风格,宏观经济对市场的影响很大,因此投资者对于市场风格和波段的把握很重要。而最近以来,行业和个股的研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上半年我们几乎放弃了波段操作和板块轮动,而是把精力投入到个股的挖掘上。
  

目前市场较弱,但是接下来还是会有优质企业崛起,投资它们仍然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回报。这也就体现出优质企业的稀缺性、成长性、可投资性。
  
《财商》:你怎么看待择时?
  
吴印:现在基本不做择时,重点在看公司、选股。核心是判断一家企业的发展,抓住发展最好的一段去分享它的成长。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都不是用一两个季度去谈论的。波段不是不做,而是从企业本身的发展阶段来考虑。
  
《财商》:你认为大盘见底了吗?
  
吴印:这个并不好确定。我觉得就算有底,也是一个底部震荡的过程,没有趋势行情。不管有底没底,总有一批股票会有好的投资价值。核心问题是抓住比较好的企业,其次才是抓住波段,而我觉得抓住好企业占到投资80%的重要性。所以说,抓住新蓝筹、新白马很重要。
  
《财商》:什么是新蓝筹?
  
吴印:蓝筹股的定义随时代变迁。美国蓝筹股早年是铁路、机械、钢铁,到现在则包括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等。从A股来看,也有不少可以被称为新蓝筹的公司,并且,从市值角度来看,未来不少企业都可能会成为新蓝筹。
  
从中长期的角度,最关键是抓住新蓝筹的产生,这种产生是不可逆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其实可能只是一瞬间。洋河从几近破产到崛起只有十年时间也超越了一些白酒品牌,,同样是白酒,什么因素主导企业的发展?以前是品牌,现在看营销。
  
《财商》:从旧蓝筹到新蓝筹的转变逻辑是什么?
  
吴印:社会的发展,主要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改变了。蓝筹都是出现在这个社会发展最需要、供求结构最紧缺、话语权最强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需要盖房子钢铁最稀缺,这几年银行那么牛因为资产是被管控的。未来,优良环境可能稀缺,所以我们看好环保;企业家精神稀缺,所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发展空间会很大。
  
很有意思的是同一个行业中不同的企业的势力会分化,目前来看营销非常重要。举例来说,基金公司不稀缺的,但是有些卖得好有些卖得不好,这一定程度上是营销能力上的分化。
  
更加专注商业模式

  
《财商》:那么,在你看来,如何才能挖掘一家好的企业?
  
吴印:我们自己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首先,坚持自上而下的筛选过程。先分析整个宏观经济、市场面所处的阶段,以及大的社会发展方向选出一些我们认为最有机会的子行业。然后再落实在这个子行业的企业上,选出好企业。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一个企业分化的阶段,那些决定企业精神的因素很重要。对我们来说,看重定性的因素多过定量因素,更看重企业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和管理水平。最后,通过这些要素,再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进行估值定位。如果发现我们的估值与其现有市场价值有空间,我们会坚决投资。
  
也就是说,和财务数据相比,我们现在更加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水平。一家企业也许目前盈利并不多,但企业的经营能力(包括对市场的把握、对渠道的管控、对品牌的提升等)、企业文化、人才储备等方面均展示出持续增长的潜力,我们也会考虑投资。
  
《财商》:目前,你看好哪些行业?
  
吴印:我比较看好下游消费类的行业,例如医药、传媒、食品饮料等。
  
一是从需求看,未来消费比重提高是大趋势。在此大方向下,消费需求总量比较旺盛。二是从结构性机会来看,传媒、医药等都存在很多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现象。
  
这些下游行业,总量增长更快,结构性机会更多,而且个性化程度更高,不像处在上游行业的钢铁行业属于同质化竞争。因此,下游企业崛起的可能性更大。而从供给的角度看,上游企业的周期性显示还需要去产能三年,可以密切关注去产能的进程,对于产能消耗较好的企业也会给予关注。
  
《财商》:食品、医药是很多投资者共同看好的领域,究竟如何挖掘其中的机会?
  
吴印:的确,现在大家都说要配置这些领域,重视程度也很高。但我认为其中的机会还有很多。未来十年是消费的大浪潮,中下游行业引领的阶段才刚开始。
  
这些行业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大多处于初期或中期,各领域中出现的机会有很多。整个市场那么大,细分的领域有很多,不必担心没机会可挖,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机会。
  
《财商》:那么,如何把握技术型公司的黄金投资时间段?
  
吴印:关键是能够把握好技术的突破点。A股真正技术型的公司其实并不多。此外,还需要考虑财务的角度,还有人力的角度。
  
所以对于企业的判断是全方位的,财务、人力、管理、行业本身等各方面资源都要考虑。
  
所以,我们目前比较强调实地调研,和企业面对面地沟通。光坐在办公室中很难有清晰的看法。比如考察服装类企业就应该去看各家门店的管理水平,对各类不同的企业,我们会有不同的调研方式。
  
《财商》:白马股和黑马股更偏向于哪一种?
  
吴印:白马和黑马的定义本来就很难讲,市场觉得是黑马,但我可能觉得是白马。黑马白马关键看自己把握得是否清楚。典型的白马股也不见得不会暴跌。一些个股别人不认同,我也可能会重仓持有,关键是企业要有吸引力。
  
《财商》:对于银行股,你怎么看?
  
吴印:中长期来看价值不大,行业利润总额占比较高,价值角度来看估值很低,但也有不确定因素,可能会有一定的配置价值,但肯定不是核心。现在大家常常说银行股破净了什么的,但是对重资产行业来说,破净在国外都是很常见的事情,体现大家对公司净资产有怀疑。这可能会对公司财务运作带来不利,但也不是特别大的事情。
  
卖比买难

  
《财商》:会从哪些方面考虑来决定卖出?
  
吴印:最核心的一点是企业的发展阶段。一个企业会有高速增长的阶段,但肯定会有变化,如果我们觉得这家企业已经过了发展的高峰,我们会有调整。
  
其次是参考估值。比如:一家企业第一年业绩增速100%,我们可以40倍。第二年业绩增速下降到60%,我们可能会给30倍。到第三年业绩下降到40%,估值会再给低一点。
  
也就是说,要结合企业本身发展阶段,有些企业本身发展就有瓶颈;还有就是要结合股价。坦白说,卖股票比买股票难。卖出的时候很艰难,我们投资股票其实就是伴随着它的成长,会有一种感情在。做投资,需要客观,但是肯定做不到完全没有感情。
  
投资中肯定会有感觉存在。找牛股就像找对象,可遇不可求。什么都好的“大众情人”就像“大白马”股票。有些企业并不完美,但我们可能对其中某一点觉得很好,很多时候,投资就是在找那一点,这是长期累积后,标准变清晰的过程。
  
当然,感觉只是一部分,不能完全依托感觉。做准确的估值很难,定性是方向性的,定量是明确性的。
  
《财商》:你的持股比较集中,是否考量过集中持股的风险?
  
吴印:现在的市场,优秀企业是稀缺的,所以要有一定的集中度。但在风险控制的问题上,仓位过度集中也会暴露风险。从风险控制和持仓个数的平衡来看,个人觉得能掌握20只左右的股票。
  
《财商》:现在很多人都觉得A股很便宜,你怎么看?
吴印:分结构看。结合企业的利润走势来看,有的股票也不是很便宜,有些企业业绩增长很快,所以会稍贵一点。所以,一概而论意义不大。摄影记者/吴军
  
吴印简介
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CFA,2006年加入万家基金,从事证券投资和研究工作,历任行业分析师、基金经理助理等职务,现任万家精选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