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基金业绩排行榜,几乎要成为“杀猪榜”。尤其在今年惨淡的市场中,去年排名前十的基金,除个别表现尚可外,其余几乎沦为垫底。这个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再次提醒投资者短期业绩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究竟怎样才能挖掘到好基金?
上海证券近期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投资者根据当年的业绩来选择基金,在下一年同样能取得超过平均业绩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数据显示,在2003年至2010年,国内的基金业绩不具有持续性,当年业绩好并且在下一年继续表现好的基金所占比例很不均衡。但如果把时间期限拉长到三年这样的中期,选出其中的绩优基金,长期来看获胜的概率似乎会增大许多。上海证券的这份报告同时指出,用夏普比率(风险调整后收益)作为筛选的指标进行筛选(夏普比率同时考虑了基金的超额回报及回报的波动性),结果表明,三年期中,夏普比率为正值的基金,虽然短期内的表现受市场的影响较大,但在中长期业绩好于市场,甚至不受市场走势的影响。换句话说,用中期指标来选取基金,短期内也许效果不明显,但中长期内大多是有效的。
喜欢F1赛车的人都明白,即便是冠军,不可能每一圈都领先,也不可能不进维修站。极限速度不是常态,即便做到了也许也要付出高风险的代价。基金投资同样道理,某一阶段的领跑者,未必就是最终的优胜者。而对投资者来说,与其挑一个上一轮的领跑者,不如觅一个多年来的优胜者。什么样的基金具备这样的潜质?选择那些过往表现优良、风格稳定、基金管理人稳定、投资逻辑明晰的基金,应该八九不离十了。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