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
在涨的时候,是需要逐渐减仓的。我个人认为大盘在3000点以上,就该逐渐减仓了。因为3000点以上是一个泡沫区域,究竟要冲高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破裂,的确很难掌控。我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投资人,在市场比较旺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减仓是一件可笑的事情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在减仓。
万家公用基金经理鞠英利:买股票即买企业 做企业价值的发现者
万家基金曾在2009年3月4日发布公告称,经公司第二届十三次董事会审议通过,决定增聘鞠英利为万家双引擎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与现任基金经理欧庆铃共同管理该基金。
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在08年以来成立的34只(不包括QDII)偏股型基金当中,截至8月31日,仅有4只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其中有3只为灵活混合配置型基金。这3只基金分别是万家双引擎灵活混合配置基金、泰信优势增长灵活配置基金和信达澳银精华灵活配置基金。其中,万家双引擎基金自6月末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达到0.52%,业绩表现远超过与其同期成立的其他偏股型基金。
万家基金曾对媒体表示,基金发行时点的选择和基金本身的投资风格是万家双引擎发行以来一直能够保持正收益的基础性因素,而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市场情况主动制定阶段性投资策略并执行的过程则是保证基金业绩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访谈录:
证星:日前沪深两市大幅下挫,您对此现象以及后市会有怎样的解析?
鞠:首先,我认为这是长时间上涨的一个修正。从市场技术面来看,应该会有这样一个修正的需求。从六月份到目前,市场都没有过真正的下跌。市场上涨不是一根直线,而是有波动的,波动是市场的一个正常现象。涨多了就要跌,这几乎成为了市场的一个真理。凯恩斯也曾经说过,我们这个市场唯一可以描述的就是市场的波动。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波动。也正因为有这些波动,好的股票才会有买点。
虽然2009年经济显现出复苏迹象,但经济复苏将是一种反复的波动的形式,不可能是直线的上升。我们并不认为,全球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就会过去。全球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重要的是,全球及国内经济在低位运行中蕴藏着新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新蓝筹,这种新经济模式催生的新蓝筹将决定我们的研究及投资方向。
从数据上来看,经济的企稳向上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作为投资人,这个市场是否能够反映一个经济下滑预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一点。拿巴菲特的一句话来打个比方,“当我们听到知更鸟叫的时候,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实际上,股市是提前于经济预期的。就是说股市是经济的一个前导指标,它是用来预测经济的。
股市走到今天,这个指标是否能够反映人们对经济的一个乐观预期,是我们投资者需要警惕的。但是目前是无法度量的,只有在事后才能够知道是否反映了经济的预期。因此,作为一位公募基金的投资经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直面市场,为投资人规避风险。把散户不敢止损的时候,我们来止损。
证星:从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上可以看到,截至2009年5月27日,你们公司旗下公用事业基金以超过48%的收益跑赢大盘指数。对此,你们的投资策略是怎样的?
鞠:我们从年初起制定了‘新经济、新引擎’的投资策略,主要注重挖掘金融危机后经济崛起的新引擎上,目前看来,‘新经济、新引擎’的策略判断是比较成功的。
进入2009年,全球经济依然处于“寻找期”,目前仅仅是寻找另一种发展模式的开始,但新模式必有新引擎,新的蓝筹也将在此过程应运而生。
原先我国经济片面追求GDP高增长,资源空前消耗,环境污染严重;而光电、核能等新能源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的引擎。在环保方面,以国家意志来治理环境的过程中,必将产生巨大的投资机会,而这些领域正好与公用事业板块息息相关。
一旦新经济找到新的引擎,这些新引擎也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蓝筹企业。基于这种逻辑,在未来的投资方向上,应该坚决避免“刻舟求剑”式的研究,不应把侧重点放在历史的蓝筹上,而应关注“应时而生”的新蓝筹,例如新能源、新通讯、新传媒和新服务等行业。
就我个人而言,是一个价值投资的信徒。每一位公募基金的投资经理首先都会要去信奉价值投资。在这种价值投资的前提下,我认为关键点就是要提前布局,提前抓住市场的机会,才能够维持有人获取更大的收益。
我一直以来最坚持的一点就是提前布局。从今年的前两季度来看,收益不错。主要原因就是多年研究上游,我本人从业以来,一直在研究煤炭行业。因为长期的研究煤炭,所以年初的时候,我们对煤炭是超备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下半年,我更加强调“走出去”进行实地调研,去观测好的投资标的。由于现在大盘指数涨得很高,会发现被低估的品种,也就是具有投资价值的品种越来越少了。经过本月多次外出实地调研,我发现实地调研是09年下半年为持有人获得更大收益的主要途径。
证星:您在建仓时的选股思路是怎样的?
鞠:实际上每个人都在追求,或者说是试图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我的选股思路是从下而上的。因为原来做绝对收益比较多,选股思路是自下而上的,从企业研究开始,从企业报表的研究开始,从而发现可长期持有的股票。
所以,我经常坚持向我们的投资团队灌输的理念就是:一个品种不值得你研究三年,就不要去投它。因为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我们研究的品种要有学习曲线,就是说你的研究是要有经验积累的。一只股票从头开始跟踪,去跟踪一个完整的流程。或者跟踪一个企业完整的成长周期——企业的成长期、加速期、成熟期、衰退期。这样投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跟踪一个企业的周期,大约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只有你研究一家企业三年,也就是说跟踪一个企业三年以上,你的研究才是有积累的。研究有积累的前提下,投资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
但是我个人也不否认从上而下的行业配置,因为做公募不可能只买少数几只股票。自上而下的行业配置实际上完全依赖于卖方。开个玩笑讲,这种时候就是要看“买的时候是否比别人买得多,跑的时候是否比别人跑得快。比谁下手更快,比谁下手更狠。”
总之,从微观层面上,我们要发现其价值,寻找有潜力的优秀企业;宏观层面上,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推动重大技术、科技发明的产业化,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在资本市场中追求财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对于证券市场交易层面,我遵守的最高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止损。任何情况,我们要承认自身认识的片面性,及时承认错误,保住本金安全,止损出局,然后再分析错误的原因。其实,止损是练出来的!
证星:您是怎样控制基金仓位的?在投资风格上您觉得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鞠:在涨的时候,是需要逐渐减仓的。我个人认为大盘在3000点以上,就该逐渐减仓了。因为3000点以上是一个泡沫区域,究竟要冲高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破裂,的确很难掌控。我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投资人,在市场比较旺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减仓是一件可笑的事情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在减仓。
对于投资风格上的个人优势来谈,首先我的投资经历比较丰富。从1999年进入这个市场,可能相较于现在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而言,我较为年长。也正因为年纪大,从事的时间长,在业内的经验会较为丰富。
其次我的另一个优势是覆盖面比较广泛——股票的上、中、下游的研究以及2年的期货研究经历。
第三点就是学习经历了,我本科学数学的,研究生读经济,博士攻读组织投资。非常感谢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在今天的事业种所带给我的职业热忱。
第四个优势就是我本身对投资怀抱浓厚兴趣,虽然经常受到市场的“折磨”——比如今天市场跌了150点,心里就特别不舒服。2008年10月份以后,刚接基金的时候,经常是大盘1000多只股票跌停的时候,大盘跌六七个点,而且当时是没有反弹的,不像今年还会有反弹。那时的感觉经常是下班后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但是还是挺过来了,而且就个人而言,对投资的热忱丝毫没有减弱。
第五点是我比较喜欢做长期投资。一天两天的投资,它的随机性很强。拿天气打个比方,明天刮风下雨是不确定的,但是三个月后是秋天,六个月后是冬天,这个是完全可以确定的。我们没有能力准确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不知明天是否会下雨,但我们可能决定明天是否带伞。
所以,做一个中长期的计划是比较容易有预见性的。短视是随机的、市场的,中期是有趋势的,长期——三到五年是周期性的。综上,我个人而言和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追求长期投资,不研究三年不会去轻易投资。
其实“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而不应该是为了股票的涨跌才去买股票。我希望这个理念能为众人所周知,因为这个理念的确能够使广大的投资者受益。当你看到了一个好的企业,最好是在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时候,买了它的股票并长期持有,这会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同时,这一点也是许多投资人的追求。
证星:当遇到一些有资产重组题材的公司,您是怎样去衡量的呢?
鞠: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把它定位为是一种惊喜。我研究企业并不是从重组的角度出发的。由于中国特定的国情,上半年用经典的估值模型,已经找不到可以购买的股票,这时候许多投资者自然就会把研究的视角切入到重组的研究方向上去。
首先,研究重组需要具备“比较经济学”里提到的国际化视角。比如美国的钢铁业在1901年时,美国钢铁公司生产的钢锭占全美钢锭的65%。即美国的钢铁行业在1900年以前已经完成了行业整合。中国的钢铁行业相较于美国的钢铁行业,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看,要落后近100年。所以,下一步钢铁行业的整合是一定的。从中美产业经济学的对比来看,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以钢铁业为例拓展开来,制造业的整合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上游在涨,下游的需求量不大,在挤压中国的情形下和外力的压力下,必然会造成整个制造业的整合。同时,这里面存在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选择产业重组的思路方面剖析,从产业的对比上来看,它具备行业整合的动力和经验。再者,由于中国特定的国情,小上市公司大集团的方式,整合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在做整合时要有预期,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重组成功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但是一旦重组成功,所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鞠英利先生,1972年生,博士学位,曾任汕头证券上海总部研究中心投资主管、渤海证券上海资产管理部投资主管、华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经理、上海鑫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证券投资部总经理等职,2008年3月进入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从事投资研究工作。2008年9月起任万家公用事业行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未曾被监管机构予以行政处罚或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来源:证券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