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
年内的第五次降息,既在意料之中,同时又在意料之外――虽然没能出乎市场的预期,但是距离11月26日的108个基点降息动作,时间上还是感觉近得出乎意料。
央行的连续降息,正一步步显示出“保增长”的坚定决心,因为降息是为了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是为了进一步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百日之内五次打响“降息战役”可谓罕见。人们不禁要问:我国距离“零利率”还会有多远?
放眼世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6日做出惊人之举――美联储将利率水平从目前的1%下调75个基点到0~0.25%区间,这是该利率自1990年被美联储正式开始运用以来的最低水平。
紧随其后的是日本,该国央行12月19日下调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0.2%,由原来的0.3%下调至0.1%――这次降息也标志着日本重新回到零利率时代。
同样被认为将降息至零利率的还有加拿大银行。而此次央行的降息,使人感觉中国距离“零利率”时代似乎也为时不远。
那么,中国是否会真的进入零利率时代?
我们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此次降息,我国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经降至2.25%,而最新的CPI数据则是2.4%,经过简单的计算,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零利率对于我们而言,或许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近期一项接着一项的刺激经济方案,其累积作用在不久后就会大幅度显现。此外,除了降息,央行还可通过注入票据等手段来调控经济。不管是采取何种措施,其都是通过对经济整体的走势判断出来的。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我国出口增速出现7年以来首次下降,为2001年6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但由于同期进口大幅下降,11月贸易顺差创出401亿美元的历史高位。11月CPI同比上涨2.4%,已是连续7个月回落,通缩压力陡增。
各项寒意十足的经济指标均显示,四季度我国经济可能面临甚于预期的下行风险。
央行的此次降息,可谓是大势所趋:一是出于保增长需要,二是目前CPI急剧回落已为利率下调腾出空间。而外资流入的不断减少使得外汇占款减少,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减小,同时经济活动收缩严重,这些都为准备金率的大幅调整奠定了基础,打开了空间。
此外,诸如“大幅回落”、“再创新低”等字眼的频繁出现,明显超预期的经济下滑速度,要求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货币政策继续走向放松,动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继续支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中国央行的此次降息,让市场对中国进入零利率时代又多了几分猜测。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