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4 | 中国证券报
分享至: |
中国证券报 记者陈雪
在深圳做了两年多面包生意后,小王终于下定决心,赶在春节前把一间门店盘出去,只留另一间为女儿赚点奶粉钱。
“这生意没法做了。做面包用的色拉油,两年前每桶50块,07年5月涨到90块,现在是160块。”现实就是这样的。像小王这样的“小民百姓”,并不懂得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含义,但他们的生活却深受通胀的影响。
2007年7月22日,女儿在罗湖区一家医院出生。次日,另一位产妇住进了同一间产房。在医院共同生活的几天时间里,小王发现,这对做猪肉生意的夫妇,虽然猪年得了猪宝宝,叹气却多过喜气。
这对夫妇早产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体重都只有3斤多一点,加起来还没有小王的女儿重。姊妹俩被立即送进了监护室,每天都要打一种营养针,母女三人一天的费用差不多要一万块。
“打完三天我们就不打了,行不行?”双胞胎女儿的爸爸央求完护士,转脸告诉小王,他们这几年卖猪肉的积蓄眼瞅着就花完了。以前一天可以卖5头猪,每头赚100块,养活自己和潮州老家的父母、弟弟都不成问题。2007年猪肉涨价,吃猪肉的人一下子少了,每天只能卖掉一头猪,还是只赚100块。“猪肉再涨涨,我们的生意都没得做了,搞不好就得回老家了。”
言犹在耳,小王蓦然发现,自己的生意也陷入了类似的窘境。除了色拉油,其他原材料也在涨价。鸡蛋价格从每斤2块3,半年里涨到3块2,50斤装的面粉涨了10块,还有员工工资。过去一个面包师傅每个月工资2000块,小工750块,现在分别涨到了2500块和1000块。再扣掉房租水电,以前一间门店每个月净赚2000多块,现在连一半都赚不到,搞不好还要亏本。
“我这当老板的,还不如小工赚得多。”熬了大半年,小王一直盼着物价能降下来。家里又多了女儿一张嘴,奶粉尿片等开销,远不是他这个当爹的一个人可以负担的了。
可总这么熬着也不是个事儿。老婆休完产假得上班,两家老人都上了年纪,没办法来深圳照顾孩子,小王又请不起保姆来帮忙。“我们问了好多家政公司,连保姆都会说,‘通胀了,要加工资。’开价起码要1200块,四五年前我大哥生小孩时,800块就能请到不错的。”
算来算去,他决定盘出一间门店,自己带孩子,周末或晚上去照看另一间店。小王说,成本那么高,店交给什么人都很难做。
准备接手的下家是兄弟几个人一起干,靠省人工钱,才赚点辛苦钱。
作最后决定前,小王翻出了同病相怜的那对夫妇留下的电话,反复拨了几次都是“欠费停机”。“不知道是不是真回老家了。住院那几天,双胞胎的妈妈每次看孩子回来,都眼泪汪汪地跟我老婆说,这两个孩子要是养不活,过个一年半载再生。希望他们运气够好,能找到个赚钱的买卖。”
让小王稍觉安慰的是,有两笔不大不小的资产,让他在通胀年代得到一些“补偿”。2005年2月,老婆单位帮他们付了首期,在罗湖与布吉的“三不管”地带买了套商品房。“当时是每平方米4200块,06年11月,老婆的同事在楼上也买了一套一模一样的,已经涨到6700块。现在这两三个月降了点价,听说有9000块成交的。”此外,在做投资的大哥的指导下,小王还买了点股票,放长线拿了两年,翻了两三倍。夫妻俩的收入交了月供、养了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总归有个保障。
“08年物价还会涨得这么凶吗?”小王反复问着一个连经济学家也回答不清的问题。但经济学家们可以肯定的是,食品价格上涨,对越穷的人影响越大。
在深圳做了两年多面包生意后,小王终于下定决心,赶在春节前把一间门店盘出去,只留另一间为女儿赚点奶粉钱。
“这生意没法做了。做面包用的色拉油,两年前每桶50块,07年5月涨到90块,现在是160块。”现实就是这样的。像小王这样的“小民百姓”,并不懂得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含义,但他们的生活却深受通胀的影响。
2007年7月22日,女儿在罗湖区一家医院出生。次日,另一位产妇住进了同一间产房。在医院共同生活的几天时间里,小王发现,这对做猪肉生意的夫妇,虽然猪年得了猪宝宝,叹气却多过喜气。
这对夫妇早产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体重都只有3斤多一点,加起来还没有小王的女儿重。姊妹俩被立即送进了监护室,每天都要打一种营养针,母女三人一天的费用差不多要一万块。
“打完三天我们就不打了,行不行?”双胞胎女儿的爸爸央求完护士,转脸告诉小王,他们这几年卖猪肉的积蓄眼瞅着就花完了。以前一天可以卖5头猪,每头赚100块,养活自己和潮州老家的父母、弟弟都不成问题。2007年猪肉涨价,吃猪肉的人一下子少了,每天只能卖掉一头猪,还是只赚100块。“猪肉再涨涨,我们的生意都没得做了,搞不好就得回老家了。”
言犹在耳,小王蓦然发现,自己的生意也陷入了类似的窘境。除了色拉油,其他原材料也在涨价。鸡蛋价格从每斤2块3,半年里涨到3块2,50斤装的面粉涨了10块,还有员工工资。过去一个面包师傅每个月工资2000块,小工750块,现在分别涨到了2500块和1000块。再扣掉房租水电,以前一间门店每个月净赚2000多块,现在连一半都赚不到,搞不好还要亏本。
“我这当老板的,还不如小工赚得多。”熬了大半年,小王一直盼着物价能降下来。家里又多了女儿一张嘴,奶粉尿片等开销,远不是他这个当爹的一个人可以负担的了。
可总这么熬着也不是个事儿。老婆休完产假得上班,两家老人都上了年纪,没办法来深圳照顾孩子,小王又请不起保姆来帮忙。“我们问了好多家政公司,连保姆都会说,‘通胀了,要加工资。’开价起码要1200块,四五年前我大哥生小孩时,800块就能请到不错的。”
算来算去,他决定盘出一间门店,自己带孩子,周末或晚上去照看另一间店。小王说,成本那么高,店交给什么人都很难做。
准备接手的下家是兄弟几个人一起干,靠省人工钱,才赚点辛苦钱。
作最后决定前,小王翻出了同病相怜的那对夫妇留下的电话,反复拨了几次都是“欠费停机”。“不知道是不是真回老家了。住院那几天,双胞胎的妈妈每次看孩子回来,都眼泪汪汪地跟我老婆说,这两个孩子要是养不活,过个一年半载再生。希望他们运气够好,能找到个赚钱的买卖。”
让小王稍觉安慰的是,有两笔不大不小的资产,让他在通胀年代得到一些“补偿”。2005年2月,老婆单位帮他们付了首期,在罗湖与布吉的“三不管”地带买了套商品房。“当时是每平方米4200块,06年11月,老婆的同事在楼上也买了一套一模一样的,已经涨到6700块。现在这两三个月降了点价,听说有9000块成交的。”此外,在做投资的大哥的指导下,小王还买了点股票,放长线拿了两年,翻了两三倍。夫妻俩的收入交了月供、养了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总归有个保障。
“08年物价还会涨得这么凶吗?”小王反复问着一个连经济学家也回答不清的问题。但经济学家们可以肯定的是,食品价格上涨,对越穷的人影响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