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的中国科技资产迎来了价值重估,创新药作为科技产业的重要一环,今年的表现同样不俗。虽然过程中不免颠簸震荡,但整体而言,板块的基本面、政策面和流动性都迎来了进一步改善。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下。
8月20日,总理在北京调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时强调,要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升级,研发生产更多优质高效的好药新药。这再度表明“创新”这一产业趋势的确定性。
政策方面还有更多利好因素,8月28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公布通过2025年医保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初步形式审查药品名单,两份目录均以新药为主,“百万抗癌药”CAR-T产品名列其中。此外,医保局明确提出“反内卷”,集采不再“唯最低价”,医保政策倾斜有望助力创新药快速放量,商业保险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增量。
业绩方面,医药板块的收入呈现逐季改善的趋势,创新药的新产品销售放量均较为乐观。以BioPharma 和Biotech 为代表的创新药,以及CXO等创新药产业链,二季度的收入增速尤为可观。
海外授权方面,经过近十年积累,中国创新药管线数量已跃居世界首位,逐渐成为全球新药开发的中心。另一方面,当前海外医药巨头面临“专利悬崖”,迫切希望布局重磅药物,以实现管线补充,推动下一轮的业绩增长。且他们具备高额现金储备,BD合作意愿强烈。
内外共振之下,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压力需要收购新药资产,而中国有大量的新药供给。四季度会是传统BD旺季,预期能达成更多的交易,创新药出海迎来了大风口,中长期趋势明确。
总之,我国创新药行业从“跟跑者”到“领跑者”,预计今年产业爆发将继续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短期震荡不改中长期向好的趋势。作为聚焦港股创新药龙头的指数基金,万家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值得大家关注。
风险提示:证券市场价格因受到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市场变动、行业和个股业绩变化、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和交易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波动,将对基金的收益水平产生潜在波动的风险。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候应详细阅读该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基本情况,及时关注本公司官网发布的产品风险等级及适当性匹配意见。由于各销售机构采取的风险评级方法不同,导致适当性匹配意见可能不一致,提请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要根据各销售机构的规则进行匹配检验。基金法律文件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产品风险等级因参考因素不同而存在表述差异,风险评级行为不改变基金的实质性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应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并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