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课程
“囤粮”带来的投资启示:站到市场情绪的对面
时间:2020-04-17  

最近,“囤粮”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不少人更是去超市多买了三五袋米面。究其原因,是由于海外疫情快速蔓延,多个国家为保证本国粮食安全对出口进行限制。由此,不少人担心中国的粮食不够吃,于是开始“备战备荒”。股市上,一些农业类的个股也受到资金热捧。那么,粮食供给的担忧是有必要的吗?

 

实际上,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的主粮非但不短缺,而且还处于“去库存”的阶段,抢囤米面完全没有必要。这种做法映射到投资上,则提醒投资者不要盲目跟风,尽量独立作出判断,站到市场情绪的对面,可能会更准确地把握市场的脉搏。

 


三大主粮对外依存度较小

稻谷、小麦、玉米是我国的三大主粮。由于我国多年实施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主粮供给相当充足,对外依存度较小。当前我国水稻和小麦还面临着库存较高的问题,库存消费比分别达到86%115%,与其担心“不够吃”,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库存”。华创证券的报告中也提到,小麦年产量连续7年大于需求量,相比世界公认的小麦库存消费合理比例 40%,我们所面临的是去库存压力。

 

近期国外限制粮食出口,对中国来说也不是棘手之事。根据东北证券的数据,预计2019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的进口量,分别占我国消费总量的2%3%1.5%,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对于吃饭问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的概括最为全面,足以让人宽心:“粮食多年丰收,库存较为充裕;夏粮丰收有望,春播进展顺利;口粮完全自给,国际影响有限;米面随买随有,不必囤积抢购。”

 

近期的“囤粮”热闻,令人联想到2011年福岛核泄漏引发的“抢盐”风波,由于传言核辐射影响海盐质量,我国多个地区食盐被抢购至脱销。其实这也是恐慌性消费,地球表面到处是盐,成本低廉。中国的产盐量已经达到了全球总产量的1/4,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在《盐是一种景观》一文中提及,在青海的茶卡盐湖,盐堆积那里已经几年,上面都结成厚厚的盐壳了还没动。

 

跟风抢盐的后果是什么?7年后的2018年,一位网友发帖说:当年抢的盐还剩很多,而且都潮了。

 

囤了几年后的盐并不影响食用,但米面就没有这么“硬核”了。大米、面粉在家里保管不好就容易生虫,而且放久了品质、口感都会下降,因此只宜适量购买,尽量吃新鲜的。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其实,囤粮囤盐的行为,可以用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来解释。索罗斯认为,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要么涨过头,要么跌过头。为此他提出了两个主张:

1、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

2、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

这两个主张结合起来,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似乎经常能够正确地预期未来的事件。

 

简单而言,反身性可以理解为市场情绪。众人都觉得做某件事是对的,于是就都这么去做,结果最终促成了此事,传言变成了现实。举例来说,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款和放贷,由于将手头的现金贷出,所以无法在同一时间满足所有储户的取款需求。当某银行被传言说要破产,如果几乎所有储户都去取款,银行无法拿出足够的现金应对挤兑,最终可能真的破产。这就是人们的预期引导并促使了结果的发生。

 

因此,当我们看到外界在热议“囤粮”时,不要急于跟风,但也不必想当然地排斥,而是要多查资料并独立思考:现在的粮食是否够吃,未来会不会受影响?如果结论是乐观的,那就可以不为外界的情绪所动,避免出现目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站到市场情绪的对面

通过囤粮的行为来看待当下的A股市场,也颇值得玩味。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轮番受到冲击,引发了恐慌性抛售。有人甚至认为经济秩序和股市都将要崩溃,必须现金为王。在这种恐慌情绪的支配下,股票、基金、黄金、大宗商品等资产的价格被大幅打压。

 

这与盲目性地囤粮,颇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基于一种恐慌性心理作出的举动,而非基于事实情况。事实并不像传言的那样糟:经济只是受到短期冲击,不会崩溃,股市也会随着疫情控制而逐渐企稳;中国的粮食也非常充足,早已不是缺衣少食的时代。

 

实际上,就股市而言,正确认识当前的市场状况,然后站到大众情绪的对面,才能更好地获益。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编著了著名的“市场先生”寓言故事:“你想象市场报价来自于一位特别热心的朋友名叫市场先生,他的报价也不会稳定,因为他患有不可治愈的精神疾病。有时候他心情愉快,会报出非常高的买卖价格。有时候他情绪低落,会报出非常低的价格。如果你的情绪受到他的左右,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过,当“市场先生”报出非常低的价格时,我们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因为集体化行为并非全是错误的),而是要细加分析“恐惧”的原因。比如某家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要退市而股价大跌,那么及时卖出止损就是明智之举。但如果只是某个孤立事件对上市公司的短期业绩造成影响,则可能是个“抄底”的好机会。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应对,既不跟风盲从,也不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才是成熟投资者的处世之道。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A股市场,则应该认识到,当前A股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且对经济的冲击大为减弱,上市公司的业务只是短期受影响而不会改变长期趋势,那么就能做到心里有“底”,对市场传言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盲从别人的行为,在投资中不会恐慌性抛售股票和基金。

 

进一步而言,我们还可站到这种恐慌情绪的对面,在市场的“恐惧时刻”逆市入场,以更低的价格布局优质投资品种,从而获取更大的潜在涨幅空间。

 

目前我国大概有1.6亿名股民,超过6亿名基民。大家对这个“囤粮”热闻的看法,或许正好能反应出对待投资的态度。

 

资料来源:

《粮食危机会到来吗?——粮食安全问题电话会议纪要》光大期货研究所2020-04-05

《粮食供需分析及国内外种业发展对比》东北证券2020-04-01 

2020年畜禽价格或高位运行,我国稻谷小麦供给充足》华创证券2020-03-30

声明及风险提示:以上券商观点不代表万家基金的观点,亦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及法律文件。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候应详细阅读该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基本情况。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